一、在市场中。
我们看财报的时候会看净利润,现金流,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
在现在这个炒、炒、炒的时代,ROE高的成长股(如当代安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往往成为人们追捧的焦点。
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14.89%;沪深300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02%
在市场中,为这多出来的一丢丢“高成长”,需要支付多少溢价,是我们要权衡的问题。
二、在生活中。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计算自己的净资产收益率。
第一步,统计房贷、车贷、助学贷款、信用卡、花呗等债务。
第二步,统计房产、存款、理财、股票、债券等资产。
第三步,计算负债总支出和资产总收入。
第四步,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收入-总支出)/(总资产-总负债)
假设一个同学,总资产400w,总负债200w,资产端总收入4w,负债端总支出10w。
同学A的净资产收益率=(4-10)/(400-200)=-3%
意味着A同学的200w净资产每年不但没为他创造任何收益,还要搭进去6w。
如果一个学生一个月收入10000元,除去5000元的日常开销,一个月存5000元,一年存下来的6w就这样被吞噬了。
打开一个同学的资产结构,我们会看到:
总资产400w,房产300w,存款100w,
200w债务,年息5%,负债总支出1
0w,300w房产(首付100w,负债200w)不产生收益,100w存款买理财,每年4%,资产总收入4w。
事实上,A同学是很多人当下的真实写照:看上去净资产很多,但现金流吃紧,甚至是负的。
B一开始和A同学一样,400w总资产,300w房产,100w存款。
B同学决定优化净资产回报率,将300w房产变现,还掉200w负债后,剩100w现金。
B同学将100w现金+100w存款都用来买理财,资产总收入8w,负债0。
B同学的ROE=(4+4)/(200)= 4%
同样是200w的净资产,A同学每年亏6w,B同学每年赚8w。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A同学300w的房子,明年可能变成400w,一年就赚100w,比B同学多的多。在经济上行期,外资流入+通货膨胀+城镇化,资产价格一路涨,A同学会很爽。但一旦进入下行周期,外资流出+通货紧缩+老龄化,现金流压力就会陡然增大。
三、再回到市场中。
C一开始和B同学一样,手握200w现金,
他发现自己倒腾,只能拿到4%的收益,
不如将现金变成ROE高于4%的企业股权,让每一块钱净资产为自己创造更多收益。但是市场上有几千家企业,他也不知道买啥。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原则:无论买啥,自身ROE必须 ≥ 4%。
当碰到一个ROE为15%,PB20倍的企业时,他发现这家企业的每100块净资产一年可以赚15块钱,但是他为这100块净资产需要支付20倍(2000块)的溢价,自己的实际ROE只有15块/2000块(0.75%<4%),于是选择Pass。
当碰到一个ROE为5%,PB0.5倍的企业时,他发现这家企业的每100块净资产一年可以赚5块钱,但这100块净资产现在打了5折,只需支付50块,自己的实际ROE只有5块/50块(10%>4%),于是选择买入并持有。
因为打五折,C同学的200w兑换成了400w企业净资产,每年产生了400w*5%=20万的净利润。
每年,企业将20w利润中的10w拿出来分红,另外10w用于再投入,C同学每年获得10w现金+10w未分配利润。
同样是200w的净资产,A同学每年亏6w,B同学每年赚8w,C同学每年赚10w现金+10w未分配利润。
D和C同学一样,手握200w现金,
但他用5%的利息又借了100w,债务支出每年5w,
D同学用300w兑换了600w企业净资产,每年产生了600w*5%=30万净利润。
每年获得分红15w现金分红+15w未分配利润。
减去5w利息,每年多赚了5w未分配利润。
同样是200w的净资产,C同学每年赚10w现金+10w未分配利润,D同学每年赚10w现金+15w未分配利润。
但是D同学必须考虑清楚,企业的利润是否可持续,是否会面临生意被颠覆或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形。
高成长真的意味着高收益吗?
未必。
低成长真的意味着低收益吗?
未必。
收益的高低,取决于我们为“成长性”支付了多少溢价。
祝大家生活愉快。
欢迎关注公众号"99De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