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高,伸手就可以到;梦想并不遥远,只有走出去才能到达。从《半月谈》开始
好几天没更新话题文章了。今天本来打算偷懒的,但是半个月的一次谈话让我清醒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共享经济大潮逐渐褪去了当时的热度,回归理性,自行车共享也是如此。
在那一年的疯狂时刻,为了抢市场,小黄车虽然倒了,但是大街小巷出现了彩虹自行车现象。毕竟随着市场规则的发展,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投机资本被淘汰,行业步入正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为大家的环保出行增加了一种选择。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出现了,各个地方都挂着明确的标志:自行车共享禁止停车或进入。方便了大家出行,却被大家诟病。真是难得的矛盾场面。纵观一些拒载自行车的地方,都是公共场所,典型的就是小区。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个人素质和组织管理的问题。
先说个人素质。的确,有些人素质低下或者懒惰,在公共场所完全无视他人,自行车随意停放,尤其是自行车不是自己的,甚至被破坏丢弃更是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出行和生活,引发极大投诉。慢慢的大家开始有了拒绝的心态,一些公共场所有了拒绝停车进入的要求。
再说组织管理。既有Z.F .的管理,也有企业的管理。如果Z.F .统一规划,协调城市兼容性,组织划分停车区域,会给企业和民众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但是企业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作为市场主体,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得更好。
我在两个方面印象深刻。一个是所有的自行车都有固定的停放和锁止装置,自行车必须到位后才能归还。另一种是通过技术手段划定区域,单车必须在圈内才能还。强行归还单车会影响车辆的信用,甚至会有惩罚措施。
其实我推荐第一种,既能控制自行车总量,又能规范车辆行为,大大改善市容,还不用专人运送车辆。同时可以增加一些维修岗位。
当然,企业的投资会增加,但运营成本不一定会增加。而且资本的逐利本性还是要向社会和大众的便利让步的。
为群众创造利益,为社会谋求发展,为企业争取利润,才是合理的着手方式。
方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