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后台私信免费领取《企业管理》资料
疯狂的互联网创业潮催生了众多年轻优秀的创业者,而明星光环的背后,也掩盖了创始团队在股权这样的关键问题上想法的严重缺失,这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例子就不多说了。
一.分配原则
1、看出资创业初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钱,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钱容易。如果是空对空的话,难度很大,所以启动资金非常宝贵。在起步阶段,出资很重要。比如做一个项目,需要500万,而如果我出200万,你出100万,那么我们的贡献就不一样了。假设我们有类似的资源,如果我出200万,可能会占40%的股份,同时可能会起到其他作用。
2、要有人做“大头”,梯次明显
最好是大哥牵头做CEO或者创始人。他应该有更大的股份,但同时他也应该有更多的责任。一般来说,企业创始人要有足够的话语权(股份至少要50%到60%以上),才能带领整个团队健康发展。当然,他必须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技能,否则光有钱是没用的。对于从外面借了大笔钱创业的企业,一定要搞清楚投资人和企业管理者的关系,不要让不懂做生意的投资人过多的干扰企业的正常运作。
领导要拿更大的份额,比如按照明显的6: 3: 1、7: 2: 1的股权阶梯,形成贡献的对价,掌握控制权和话语权。
3、看优势
在创业的过程中,只有几个资源:资金、专利、创意、技术、运营、个人品牌。我们必须充分评估创业不同阶段发生的变化——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等等。在创业的不同阶段,不同人的贡献是变化的,需要综合考虑。你不能突然觉得这个人好像过得很好,就把那15%给他。项目运行的时候发现他的能力一般,基本上很难再分他的肉。
所以创业初期不建议分割股权,应该预留股权调整的空间。比如首席运营官本该拿15%,CTO拿20%,那么大家的股比可以降低5%,放入股权池。合作伙伴达成协议,我们仍然有这些保留意见。以后会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和每个人的不同贡献来调整股权。
4、预留股权
现在大家都在创业,招人很难。如果你在招人的时候不告诉别人我给你多少股权或者股权激励,一般他不会轻易来的。为了刻意追求合伙人的结构,我们不能强迫一个人去做CTO,但是如果项目已经开始了,但是还有CTO或者CFO,这种情况下就要预留股权吸收新的合伙人。
一般来说,预留的部分可以放在股权激励池中,等新人进来后再分配给他们。
如果项目最终IPO,CEO能有10%的股份就好了。所以融资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适当的预估。
二,退出机制
股权授予制度是一剂良药,一般每年授予。当然,还有其他的授予方式。比如甲、乙、丙合伙创业,分成比例是6:1。做着做着,C觉得不好玩就走了。他仍然拥有10%的股份。如果项目开始了,他只会坐以待毙,对团队的其他人不公平。
这时候就可以实行股权授予制度了。提前约定股权分四年授予,我们一起干四年,估计四年授予企业。无论如何,每年都会发放25%。当C离职一整年,他可以拿走2.5%(10%X1/4)的股份,剩下的7.5%就不属于C了,剩下的7.5%有几种处理方式。一是强制分配给所有合伙人,二是公平地以不同的价格分给A和B,让A和B找到新的地方替代c。
orimg.call(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