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后,名为《从月薪X百到月薪X万》的文章火遍网络。
一开始作者都比较保守,大多月薪三千到一万,三千到两万再到三万。
后来看到这么写的人太多了,太保守了,不吸引眼球啊,更离谱的就来了。.
什么月薪八百到月薪十万,月薪三百到年薪千万。
接下来他还会说什么?我不敢想。也许我一下子就买了火星。
但是那几年大家脑子普遍很热。从目前来看,这些文章有点离题太远了。
但在那个全民创业、升官加薪的年代,这样的文章显得很正常,很“正能量”。
在大脑发热的基础上,我给你一个油桶给你推一把,好像每个人都能到达人生的巅峰。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看到一篇文章爆炸之后,我不得不去分析它的结构。
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看看文章打动读者的地方,在学习优点后自己写文章时有意识地运用。
从媒体文章来看,我们讲究的是一种情绪的控制。
文字是神奇的。
在两个人不面对面的前提下,文字还是可以通过文字的艺术来搅动彼此的情绪。
促使对方去做作者所期望的行为,让读者产生作者所期望的想法。
"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 当时我总结了很多这种“三千到三万”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当然,不是教你如何去写,而是帮你看清这些文字后面的套路,以及他想达到什么目的。
这种文章通常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先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
这种人往往起点很低,比如高中毕业、大专毕业。
以至于走上职场之后,找不到太像样的工作,忍耐着一两千元的月薪,心中愤懑不甘,想要有所改变。
第二部分:
机缘巧合之下,他入职了一家公司,从事一项他从未做过的职业,也没人教没人带,自己一个人摸爬滚打总结了经验,逐渐升职加薪。
第三部分:
这么好的职位,这么多的经验,“我可不敢独享,今天我把我从业几年的经验整理成这样一个详细的课程,只需要――”
后面跟一个价格,然后再煽情几句,文章完美收尾。
“挑动情绪”的作用就在这里:
如果让你买吃的、用的商品你不需要情绪,因为这是你的刚需。
哪怕你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你仍然要买饭填饱肚子,也必须买卫生纸用来上厕所。
但这种“自我提升”性质的商品不一样。
人是一种有惰性的生物,跟其他所有动物一样,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
所以说,“自律”也好,“自我提升”也好其实都是逆人性化的操作,因为它跟人好吃懒做的本性是相悖的。
那么,如何通过文字,让一个“逆人性化”的产品卖出好价格呢?
答案就是:挑动读者的情绪。
你要让他恐惧――“如果不提升,你就会落后于别人,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给人笑话。”
你要让他兴奋――“自我提升,升职加薪,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你招手。”
你要让他妄想――“只要你学了这个东西,你也能像我一样这么成功。”
分析完这种文章的结构之后,我们再来谈谈资本的“炮制梦想”的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资本炮制的海市蜃楼。
“如何从月薪三千到月薪三万”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课题,当你看到热搜上,诸如:
“网文写手年入百万”
“煎饼果子大妈月入两万”
“脱口秀艺人身价千万”
等等这种“职业+收入”格式的词条,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资本编制的梦幻泡影。
有人说资本是干什么的?
让你玩理想,他玩现实――这就是资本的真实属性。
或许有人在追寻梦幻理想的时候,恰好适配成功,因为天赋、努力、机遇等因素集大成,成为那个幸运的佼佼者;
但在这条路上,更多的是被现实所抛弃的伶仃炮灰。
很多人醉心于这些被资本砸钱营造出来的虚妄,看到那万中无一的佼佼者,心里就笃定自己坚持下去,有朝一日也会像他一样成功。
于是,在一条原本可以双向选择、随时都有机会退出的人生道路上,执拗坎坷的独行。
互联网上的风气很怪。
几乎每个大V都在说:
要上进,要提升,要跳出舒适圈,今天要比昨天强,让未来的你感谢今天努力奋斗的自己……
仿佛停下来就完蛋了。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
网络把原本立体的生活,变得样板化、极端化了。
每个人的日常其实都差不多,那些看着光鲜亮丽、以勤奋著称的大V,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自律。
是人就会懒散,会懈怠,会emo,周末想睡懒觉,怕胖但是又很想吃炸鸡。
最后我想说:
社会自有一套评价体系,除了少部分的天之骄子,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评价体系里败北。
所以,不要给自己那么多的压力,做个普通人并不可耻,月薪几千也是够花的。
达不到的目标,换个目标就好,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得到解决。
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心灵的平静。
很焦虑的时候,不妨这样设想一下:
80岁的你,不论有多少房子车子存款,但他一定会羡慕现在的你――哪怕你现在一无所有。
讨论
“我从月薪三千到月薪三万”这种励志鸡汤文,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