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秦婷镇麦池村就业扶贫车间投入运营以来,数十名来自周边村庄的农妇开始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新生活”。图为当地妇女在扶贫车间工作。王怀珍摄
众信。本报兰州12月12日电(王怀珍)“我以前在外地工作,一年只能回家一次。现在扶贫车间搬进村里,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甘肃省清水县秦婷镇白家村村民雷笑着说,过去他们“走南闯北”,现在在家门口的工厂里打工,生活越来越好。
图为天水市清水县扶贫车间,农村妇女在加工电子元器件。王怀珍摄
自11月底在秦婷镇麦池村开设就业“扶贫车间”以来,来自周边村庄的数十名农妇开始了“新生活”。正在扶贫车间加工电子元器件的麦池村村民赵慧琳说,通过前期培训,她已经正式成为车间的第一批员工。
赵慧琳家有七口人。以前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和外出打工。“把娃娃留下,离父母远点。心里的痛,只有你自己知道。”在工地做过保姆和小工的赵慧琳说,现在在家上班,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能回家。“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他的收入很稳定,很满足。”
“只要通过岗前培训,基本上什么都能做。”秦婷镇扶贫车间负责人李婷说,目前,扶贫车间加工的电子元器件主要用于冰箱、空调等设备,生产操作工艺较为简单。车间员工的保底工资是每月1600元,3个月后按照测算标准,最高工资可以达到3000元。
扶贫车间是清水县助力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贫新模式。目前,该县以18个乡镇的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如不能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发展产业人员、进城陪读父母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等,精准识别全县当地就业门槛低、增收效果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引导企业兴办以农产品加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合作贫困户”模式,辐射全县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稳步增收脱贫。
清水县还协调落实企业扶贫车间,以小额担保贷款、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签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同时,技能培训补贴资金也采取倾斜方式分配,以“人岗匹配”为原则,委托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贫困户培训合格后,扶贫车间会进行“垫底”,为企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截至目前,清水县已引导企业兴办种子繁育加工、电子元件加工、服装加工等扶贫车间10余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700余人转岗就业,带动全县贫困户“科技就业、科技增收”。接下来,清水县还将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创造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把扶贫车间打造成"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继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促进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