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有几种自由

  

  自由职业不“自由”   

  

  作者:新一   

  

  来源:新一基(ID: xinyiji90)   

  

  01   

  

  7个月200多天,我不想以这样的跨度流浪半年——姑且称之为“自由职业”吧。   

  

  尽管打着读书的旗号,但在长辈眼里,我妥妥的就是个无业游民。过年的时候,三叔来我家,问我是喜欢在老家蹲着,还是喜欢在一线城市打拼。   

  

  我说,各有各的优点。   

ify;margin-left: 16px;margin-right: 16px;line-height: 1.75em;">“自由职业”有两面。一面是时间地理不受限,可以自主选择生活节奏,不必朝九晚五996,这些日子我睡了无数“自然醒”也熬过不少夜,还回老家待了俩月。因为不上班,作息谈不上任何规律。


看似自由很多,天不管地不管老板不管老妈不管,但我逐渐意识到,自由职业也有“不自由”的B面。



02


一是收入不自由


离开平台,只身一人意味着你是自负盈亏的个体户。没有组织替你兜底,每一块钱全凭自己去挣。


辞职之前,我没有为自由职业储备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辞职后发现,一年内靠自由职业月入水平赶上或超过上班工资不现实。这些收入来源很杂,包括出售我的自媒体广告位、知识付费、稿费、代运营等等。


我们在网上刷到的那些靠自由职业或副业月入5-6位数的人,往深里究,基本都经过了三年以上蛰伏期。


认识一位开工作室的朋友,她说当年做自媒体第一年是完全没有收入的,第二年才打开局面。


表象是一夜爆红,真相是N年磨一剑。如果你打算将自由职业作为经济支柱,那么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试错和积淀


二是情绪不自由


自由职业带有一些创业性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你放弃了稳定,将会与焦虑、不安为伴。


这大半年我熬过的夜、失去的眠比上班的总和还多。而且这种焦虑感是“不可控”的。


打个比方,你玩游戏副本,和队友一起的话,偶尔能跑到角落躲躲伤害,但你一个人玩,所有关卡的障碍都得靠自己去翻。


所以情绪稳定就特别重要。


张一鸣说:“创业者最好的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


马云说:“每次遇到大困难大麻烦的时候我去睡一觉,坚持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这绝对不是鸡汤而是创业的必备素质。没有大心脏,情绪管理弱,不要轻易创业或all in自由职业


三是社交不自由


关于自由职业,我听过一种说法,大意是可以远离是非,不用见不想见的人。这句话自有道理,但也有局限性。


上班的时候,我们的确要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应的好处是:你在一个组织里,每天跟不同的人(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保持连接,保持信息和能量的输入,能够倒逼自己不断迭代。


自由职业虽然有社交,但是社交半径会小很多,容易进入“闭门造车”的状态。我跟几位自媒体博主交流,发现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其中一位女孩收入不低,为了调整状态,在30+的年龄主动出击,找了一份全职工作。


如果你正在为上班苦恼,不妨转换心态,想想全职工作带给你的积极一面。



03


当然自由职业有它独有的意义,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几点体会:


1. 多出很多时间陪伴家人


上班的时候,会议一个接一个,任务一项接一项,请个假都不好意思开口。辞职后我先后回老家待了两个月。元宵节饭桌上,我妈感慨: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见我在家里过十五。


2. 辨证地看待自律


这几年自律话题很热,但真正自律的人是极少数。设想一种情境:在完全没有任何人约束的房间,有手机、电脑、被窝、沙发、电视和书柜,你能否克服惰性,认真地静坐下来看书、工作?我试过,一个人在家自律,好比在烤肉店吃素,在游戏厅看书,真的非常非常考验人性!


很多人所谓的自律,其实是“他律”――由组织环境、项目进展倒逼的律己。不过,“他律”总比不自律强。


3. 审视人生的关键命题


比如自己的心力上限是什么程度,能承担多大风险,性格、资源、能力是否适合创业。


有次聚会,一位MBA学长告诉我,他读书期间,为了职业转型,离开老本行,待业一年后,降薪三分之二踏入全新的行业和平台。他说待业让自己想清楚了职业方向,职业前景和内在状态更好了。我也有同感。


4. 跳出“小圈子”,探索可能性


人的思维模式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很容易认为这里就是世界中心。


离开生活十二年的北京,独自到上海闯荡,从上班到读MBA、做自媒体,牺牲了不少稳定收入,心态更是起起落落一言难尽。


由衷觉得:无论选择哪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只要我们认真经营,总会大有收获


刚回上海。新的一年,祝大家乘风破浪!



博主:新一,复旦MBA,本科毕业于中传;前胡润TOP30财经新媒体主编,访谈上百位商业领袖;现在专注于个体发展研究和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