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 MART这次要“锤”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要认真解决。
正解原件
“创造潮流,传递美丽”是POP MART的品牌口号。
POP MART,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
但是这次创作的趋势真的有点受不了。
POP MART,号称“第一潮”。
因此,在POP MART工作是年轻人的理想选择。
最近有些人在面试的时候感觉有点不舒服。
为什么呢?
问题出在面试单上。
面试单上,有的人要填职业方向,兴趣爱好,薪资要求,入职时间等等,都很常规。
但有一点是意料之外的:近期是否有计划生育。
而且,“只限女性”。
即只要求女性考生填写。如果选择“是”,也需要明确写下几年内生育的计划。
下面是这样的。
更让人气愤的是,POP MART明明是一家女性公司。
其招股书显示,POP MART are的消费者为女性,58%的消费者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32%为1995年至2010年的年轻人。
有数据显示,POP MART的毛利率超过60%。
单从这份招聘名单来看,说POP MART一边赚女人的钱,一边嫌弃女人,一点也不为过。
此外,根据POP MART自己的说法,该公司68.8%的员工是女性。
换句话说,也可以说这是女性的一个困境。
当然,消息传出后,POP MART在网上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另外,据POP MART自己说,公司68.8%的员工是女性。
先是POP MART“真诚地向困扰的朋友们道歉”,接着又解释“个别分店的招聘文件没有按照总公司的要求进行调整”。
“调整”这个词用得很好。是只是删除这个条款,还是招聘过程中不应该有这方面的考察?
我们不知道。
想必大家都能感觉到这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三孩政策了。
我想大家之所以关注,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大政方针,还因为一些矛盾的心态:
虽然每个人都习惯了一个孩子,
两孩,但多子多福的观念仍然存在,从内心来说,如果可以,不少人还是希望能多生一两个孩子。可是,现实的生育养育政策却还不够友好。
比如,房价还过高,任泽平就认为,高房价是抑制生育很重要的原因。
再比如,教育成本过高,学区房、辅导班泛滥,不光花钱,还大量挤占时间、精力。
应对这些问题,政策层面已经在行动,房价上调控一直没有停止,最近又在整治校外辅导机构、线上辅导。
可泡泡玛特这件事情说明,我们在促进生育上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就拿招聘女性员工这件事情来说。
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朋友,开了个小公司,十几个人。
他招聘倒是规规矩矩,从来不问女性求职者生育方面的任何话题,但去年招的一个女孩,上班一个月,就告诉他,怀孕了,要养胎。
我那朋友面临这个情况,工资照发,社保照交,工作却要减少安排,后期那个女孩还有可能因为生了孩子直接辞职……
还有一个朋友,是个公办小学的校长。
大家都知道,小学里,女老师多。
作为公办学校,明面上,不敢提女老师生育计划提要求。
可实际上,如果一个学期生孩子的老师太多了,课都没法安排。
所以,我朋友的一项工作,就是去了解已婚育龄女老师生孩子的打算,能引导的引导,尽可能让她们错开生。
所以,我们换位来看,企业老板种种不近人情的做法,背后似乎又“情有可原”。
生育和女性的职业发展,其实存在很大的矛盾,这是客观事实。
有人说要鼓励生育,生育假延长到3年。
建议听起来很美妙,3个孩子,光生育假就9年。
对家庭来说,可能不算长。
但是,对企业来说,9年养一个人,负担太重了。
所以,最终后果只可能是一个:女性就业越来越难,或者你要工作,那么就不生孩子。
可悲的地方在于,提出这样建议的人,有自己的妻子或者女儿、儿媳……
任何一个敢明目张胆歧视女性求职者的公司、老板,肯定被“锤”,但通过上面我们的分析,其实能发现,女性求职者面临的问题,却又是真真切切地存在。
问题在哪?
还是在于我们生育相关配套政策需要完善。
比如,延长产假,但是父母可以共同休假,男人一样可以休产假,留在家里照顾妻子和孩子。
再比如,女性员工生育给公司带来成本的分摊机制。
生育期间的工资、社保等等,能不能通过税收减免,来帮助企业分担?
这其实是个大问题,要知道,非公有制企业覆盖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
泡泡玛特这次该“锤”,但“锤”过之后,我们就能发现,其实还有很多问题要认认真真去解决。
关于泡泡玛特招聘涉嫌性别歧视,你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