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答案很简单。保持“粗穷”是为了让我在未来的某一天变得“精致而富有”,“精致而贫穷”带来的精致并不能让普通人变得富有,只是剥削他们剩余的积蓄。
经历了六年的“糙穷”,我把尽可能多的钱花在了投资理财上,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少资产(主要是股票和指数基金),这也帮我给钱生钱带来了被动收入。每天一杯手工咖啡,实现一个“咖啡自由”的小目标,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不必提倡精致。我很喜欢黄志忠说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能享受粗糙?粗糙也不错,精致是包装出来的,回到家就安心的穿上睡衣,粗糙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如果真的想变得精致,也可以选择少花钱,比如看书、跑步、听音乐等。让自己由内而外的精致起来,让自己以后有更多的钱变得“精致而富有”。
但如果你的职业特别注重外在,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网络名人,明星,主持人等。YCY一定要更精!毕竟我是靠脸吃饭的。
对于“精穷”的人,有句俗话叫“花钱就会赚钱”,很多人误解了“花钱”这个词。
我甚至把购物当成一种“花钱”的方式。我有一个朋友,和他一起逛街,买了很多衣服。月光下,我脱口而出:你该存点钱了。
结果他赢回来了:你得先花钱才能赚钱!
什么是“花钱”?
其实只要问问自己,你花的钱一年后对你有帮助吗?
多买一件衣服,可能一年后就换一件新的,对个人成长没有帮助。
为什么我说“一年后”?
因为所有“会花钱”的东西,都是一年后才能见效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阶级。你辛辛苦苦上了一年的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给你带来实质性的回报。
学得好了,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一年后才有回报。
虽然前期投入很大,但是后期回报也很大。如果你花一年时间学习一项技能,它可能会在未来50年给你带来收益。所以越早学越划算。
除了上课是“花钱”还有什么?
买书,有效社交,健身,投资,创业,加入地球…
这些都是“花钱”。不幸的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花钱”就是买衣服、买奢侈品、吃大餐。
这简直就是消费和享受!承认大方享受没有错,但是自欺欺人说会花钱就不好了。
此外,年轻人早早选择“精致贫穷”,到了晚年,如果在职场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没有足够的钱让自己持续“精致”,就很容易被迫成为“粗糙贫穷”,但正如李生所说,老了就很难再粗糙了。
当然,“粗中有穷”并不能保证你以后一定会富,“精中有富”也不代表你不能富。一切都是概率问题。
年轻人保持”粗糙穷“,多节省一点钱,是为了风险控制,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我们一定能在职场上顺利发展、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不会生大病,万一真的运气不好,你年轻的时候存下来的钱就是救命稻草。
不可否认,我见过很多“糙穷”的人,他们一直很节俭,但并没有变得富有。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们把存下来的钱全部放在银行或者余额宝里,这种行为只会让钱不断贬值。储蓄越多,亏损越多。最近余额宝利息只有2.03%,连通胀都赢不了。
说到底,问题是,你有没有花一些时间和心思在学习投资理财上,让自己攒下越来越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