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论AI,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行业是否跟上时代潮流的标杆之一。对于很多酒店经营者,尤其是经济型酒店经营者来说,从普通酒店向智慧酒店转型,不仅是为了提升客人的体验,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加盟商,提高投资回报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统经济型酒店存在哪些问题?比如最常见的隔音差,你知道你在隔壁干什么。水压不稳定,冷热水淋浴;网速慢,进电梯没有网速;部分硬件设施老化;入住和退房速度不够快;缺少客房服务等等。
近年来,酒店业整体房价和入住率下降,经营者开始寻找新的盈利亮点。比如前几年大家都在盯着相对空白的中端酒店市场,但是一哄而上之后,蓝海市场轻松变成了红海市场,然后诞生了一批个性化酒店,比如白金旗下孵化的几十个新酒店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并不都是100%成功的,有些品牌出现一段时间后,在市场上就很难看到了。
随着竞争的加剧,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首旅如家、华住、锦江系等。都开始布局智慧酒店,包括人脸识别、手机开门、自助入住退房、声控客房设施、机器人客房服务等。
笔者实地走访了汉庭等新推出的智慧酒店,在现场可以看到,客人通过手机App预订后,可以用手机自行办理入住。绑定个人信息后,手机就是开门的钥匙。客人进入房间后,可以通过手机或语音控制调节房间内的空调、窗帘、灯光、电视等。机器人可以提供送餐、外卖等服务。
由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颁布,上海的酒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等“六小件”。如果客人向一些智能酒店的前台索要,送货机器人会将“六小件”送到客房门口。
从表面上看,这些智能化操作似乎改善了住户的感受,让房间内的自助体验更好,解决了网速问题,改善了硬件,加快了入住和退房手续,大大提高了智能化房间服务和隔音效果。但在我看来,这些智慧酒店的AI运营背后,是控制成本和吸引加盟商的商机。
据笔者了解,一个100间房的经济型酒店要投入1000万元左右,其中每间房的成本高则10万元,低则7万元。当然,很多年前也有一些极低价的单间,只有五六万元。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各种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物业成本、人工成本飙升,酒店的设计建设周期越来越长,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延长了酒店的投资回收期。近年来,加盟商和酒店品牌之间的纠纷很多。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问题。
智慧酒店的后台系统前期开发确实需要一定的成本,而系统一旦成型,就可以模块化装修智慧客房设施,即按照定制的比例设计房间内的硬件、声控系统、智能设施,然后将指定尺寸和设计的图纸交给工厂直接定制生产,所有的组装和基础装修都直接在工厂完成。设备拿到房间,就像搭积木一样,嵌入房间固定。模块化智慧酒店的所有逻辑都是标准化的,包括所有的配色,每个街区都是标准化的,甚至连走廊、电梯厅都是标准化的。
这样一来,每个房间的硬件装修费用可以节省1万元左右,而且由于这些智能设备都是提前在工厂安装的,所以嵌入房间的施工时间比“从零开始”的装修时间要短得多,工期可能从半年缩短到三个月,甚至更短。许多旅馆都是出租的。如果酒店提前一个月完工,就少交一个月的房租,然后增加一个月的收入,这是双向叠加。
更重要的是,智慧酒店的建设和后期运维大大减少了人力,这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多年前丽星邮轮就曾通过一夜99元研发“我的客栈”切入过百元以内的经济型酒店市场,一度引起轰动。当时,它使用集成定制设备嵌入客房。可惜当时时机还不够成熟。当时人力成本低,定制设备成本高,导致每个房间的投入远远超过收益,最后无法大量扩张,淡出市场。现在人工成本飙升,每个房间装修过程中的人工成本从多年前的8000多元飙升到3万元左右。一个七八万元的房间,超过三分之一的成本都花在了人工上,真的让经营者应接不暇。而智慧酒店改造周期短,嵌入式的建筑模式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
这种模式,
成为不少经济型酒店吸引加盟商的最新法宝,因为成本可控且住客体验感提升后,这类酒店的RevPAR(指每间可供租出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会比较可观,如此一来,就可以缩短投资回报期。当然,智慧酒店并非没有挑战,比如必须要求业者具有强大的前期开发能力和启动资金投入;同时,具有设计感的智能化客房是需要有专业人士打造的,徒有其表的装修只是个伪概念;此外,所谓成本降低是相对而言的,智慧酒店经营者需要有规模化的效益才能降低成本,如果规模过小则很难分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