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和AR的概念以及为其打造的硬件产品,现在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毕竟它们从2014年就开始推向市场,并在2017年一度迎来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但是创新体验往往容易生出技术陷阱,VR和AR设备从爆炸到没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或许从形式上来说,虚拟现实设备本身提供的沉浸感和佩戴交互确实有更丰富的场景体验,未来甚至有可能取代智能手机。但前期技术的不成熟,用户体验的不完善,使得这种新形式的产品只是匆匆收获了一波早期采用者,就突然离开了。
近两年,AR和VR设备卷土重来,不仅在技能培训、工业制造、影视制作等领域崭露头角,也在大众消费市场获得了更多认可。比如在VR领域,我们可以看到HTC VIVE、Pico、爱奇艺等厂商的崛起。在AR眼镜领域,也有脸书、梦想眼镜、微软、小米等厂商加紧布局。
10月15日,雷鸟创新还发布了一款ar眼镜产品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这是业界首款双目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宣布正式进入显示领域的这一新赛道。
AR眼镜的“高门槛”

“通过显示内容,与眼镜互动,将信息与眼睛看到的外部环境融合,最终解放双手,仅通过眼镜就能完成社交和娱乐体验。”相信这是很多人对未来智能交互的理想化配置之一。
AR眼镜的最终形态是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以雷鸟创新发布的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为例。外观上类似于一款普通的眼镜产品,整体设备重量控制在60g以内。在佩戴和携带体验方面,它比现在重量普遍接近200g的智能手机更容易使用,体积也更小。
既然在形态上有天然优势,为什么过去几年智能手机绝对占优,AR眼镜的大规模应用却非常少见?原因是新物种的技术门槛更高。手机取代手机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积更小,更是便携性、信息传输能力、交互方式的全面突破。
AR眼镜也是如此。小巧只能说服用户尝试和佩戴体验。如果他们真的想打动消费者,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至少还需要把视觉表现、性能、内容生态提升到可用的水平。
在这方面,雷鸟有所创新。首先,在显示层面,采用了全息体光栅衍射光波导和微LED技术。与传统ar眼镜使用的LCOS、DLP和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相比,AR眼镜的MicroLED解决方案不仅显示亮度更高、色彩更好,还可以实现高镜片透过率。
同时,高折射率的玻璃晶片可以降低全反射临界角,使得大角度的光也可以通过波导传输,从而将多层波导升级为单层波导结构,进一步减少显示部件的硬件结构,很好地平衡了显示硬件体积和续航性能之间的关系。
此外,雷鸟创新还通过自主研发的光波耦合分析优化算法和独特的全彩微显示引擎,使AR眼镜产品实现全彩显示。此前小米发布的单眼波导AR智能眼镜也采用了光波导MicroLED技术的组合,但其单色显示的特性会使信息显示内容相对简单。
在功能和场景应用方面,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不仅可以实现基本的信息提示、照片分享、翻译和智能控制功能,还陆续推出在线多屏呈现、直播导航、直播翻译、车镜联动等功能。
AR风潮已来,应用探索也在加速

进入2021年后,以AR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眼镜产品越来越多,领域竞争的步伐也在加快。雷鸟创新选择进入新兴的mar
术发展越来越成熟,AR眼镜开始能够提供完善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快速布局,把握住行业井喷期的热度。雷鸟创新以及它背后的雷鸟科技乃至整个TCL,本身就有着较为充分的显示设备、交互系统、显示技术开发经验。与目前AR眼镜赛道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雷鸟创新更像是一个以技术探索推进产品迭代,最终实现良好体验、收获市场认可的“实干型公司”。
而目前行业内的多数玩家,则都是从系统应用、智能手机等领域跨界进入AR显示产业,它们更擅长的是对智能化设备应用场景、交互方式、实用形态的探索。从AR眼镜的长期发展来看,无论是雷鸟创新这样偏显示技术和产品型的公司,还是FaceBook、微软这样偏场景开发、形态革新的企业,都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力量。

就如同智能手机领域既有谷歌、高通,也有小米、OPPO一样,智能设备最终的归宿还是通过技术提升人的使用体验。具体到AR眼镜的应用场景上,在现阶段,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信息辅助显示助手。
一方面,眼镜的佩戴位置可以将数字信息与现实环境实现最自然的融合,这将有助于导航、拍照等应用的体验更加贴近自然的行为逻辑。与此同时,与手机相比更加轻盈的携带重量以及不占用双手的使用特性,将可以使得部分简单信息、简单事件的回复、处理可以脱离手机这一载体。
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受限于芯片、电池等技术的发展,AR眼镜还做不到对手机的替代,但是它的发展会像如今的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一样,进入快车道,从新概念产品,逐步演化为部分场景的手机替代品。
而在不远的将来,智能手机也许真的可以“戴在眼镜上”。(本文首发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