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年轻人创业缺什么,年轻人创业缺人手

  

  

1、不是只有创业的人,才需要“创业心”

在知乎,有一个热门榜单问题:年轻人应该工作还是创业?   

  

  广大网友积极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都在分析打工和创业的区别和利弊。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能趋利避害。   

  

  其实是上班还是创业,是我们个人条件和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并不允许我们自由选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职业经历往往会经历工作、创业,甚至再工作、再创业的不同时期,所以工作和创业其实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踏上什么样的路,并非完全由我们决定;但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却是我们从踏进职场的第一天,就应该开始的必修课。   

  

  30主席周曾经说过:   

  

  希望大家能这样理解创业,把创业当成一种心态,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不懈追求。只要不满足现状,努力突破,就是创业。   

  

  如果你是在校学生,你从事的是计算机,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把学分学好,不满足于把考试应付好,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下大力气去研究大量的软件,那么这也是创业。   

  

  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只要你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承担未来的风险,这其实就是创业心态。   

  

     

  

  以前刚进职场的时候,我觉得这是老板思想统治的胡说八道。现在,当我回顾我十几年的职场生涯,看看我所遭受的损失,我慢慢意识到:   

  

  不管我们是在打工,还是在创业,我们都应修炼一颗“创业心”。   

  

  

2、拥有创业心,拿回职业主动权

虽然大部分人离开了校园,但也不会马上自己创业。但‘企业家精神’其实是一种对待职业的视角和态度,从你进入职场的那一刻开始形成。   

  

  比如你现在在公司上班,你是基层员工。如果只把公司和自己的关系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雇佣关系,那就有些短视了。   

  

  有创业精神的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们会认为:自己现在就已经开了一家公司了,只不过这个公司只有自己一个员工,也只有一个固定客户,就是他现在的工作单位,客户支付报酬的方式就是工资卡。   

  

  一旦我们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不太擅长敷衍工作,然后会花很多时间试图向上级解释。我们会把心思花在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上,因为对结果负责就是对个人品牌口碑负责;   

  

  升职加薪会让我们开心,但不会让我们再生气。因为我们不再只看到短期利益,我们更关心如何实现长期增长。只要和原来相比,成长就是收获;   

  

  我们不太会纠结于公司同事的政治斗争,因为这些只会消耗精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服务好这个客户,积累实力,为以后选择客户打下基础。   

  

     

  

  工作心态的人,会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领导是不是好糊弄,是不是升职了,办公室同事相处的好不好,这些都会影响工作绩效。这是一种从外部寻求解决方案的态度。   

  

  有创业心态的人不再局限于现在的公司。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品牌资产的建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是一种从自己内心寻找解决方法的态度。   

  

  一个把自己当成打工的,为老板干;一个把自己当成独立的市场个体,只为自己的未来干。   

  

  为老板干的人,大抵终身都只能打工;为自己干的人,从第一天起,就是自己的老板。   

3、三管齐下,修炼“创业心”

“创业心”是职场必修课,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 对结果负责,做个“靠谱”的人

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对领导交代。

比如,如果领导交代一项任务,如果我们完成起来非常辛苦,或是最后真的没做完,有人怕被领导批评或是怕影响绩效评分,就会挖空心思地想着该怎么给领导一个交代。为此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方法:故意夸大现实难度、对数据进行精心挑选、掩盖部分事实、把责任推诿给其他同事等,这些做法有时真能蒙混过关,但也只是把领导应付过去了而已,事情本身还是没有做好。

这种工作态度就是对人负责,而不是对事情的结果负责。

这种态度的根源在于,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事情的最终责任人,他们认为,总会有人替他们擦屁股,就算最后事情的结果不好,这个结果也无需自己承担。

这种"混"的想法其实很害人,因为"混"掉的是自己的时间和信用。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渣滓也总会被发现,长期下去,别人会认为你不靠谱。



对结果负责,就是把是自己当成事情的第一责任人,问问自己,做的工作产生了什么效果。如果没做好,首先想的也不是推诿搪塞,而是找出症结,积极解决,想法设法达成预期。如果我们一次次干出漂亮的事儿,我们职场信用就会升级,会成为让大家"放心"的那个人。


  • 挖掘有价值的核心能力,做个“专业”的人

我有个同学,在策划部做平面设计工作。她科班出身,自己也肯努力,因此工作还算得心应手。一次,公司展会人手不够,她被销售部临时借调过去帮忙。谁知当天她在现场表现得非常不错,还和一个销售协作,当场就签订了一个客户。于是,销售部经理向她抛来橄榄枝,让她过去。和策划部每个月固定的那么一点薪水比起来,销售的高薪是非常诱人的。而且,她也认为自己是个蛮善于沟通的人,因此难免心动。


同学来问我的想法,我劝她安心待在策划部。一是她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在策划部干了三年,已经有所积累,放弃有些可惜。更重要的是,我认为,销售这个岗位不如平面设计有价值。

这里所说的价值绝不是说拿多少钱,而是说哪个更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

从行业发展的趋势上看,虽然每个公司的核心本质都是逐利,但销售这个岗位,从长远看,前景却不太好。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价值才是任何公司长期生存下去的法宝,因此,越是成规模的品牌公司,销售就会变得越不重要。现在有很多大型企业都已经没有销售这个岗位了。这是一个价值偏低的岗位。

"我是一块砖、公司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奉献精神虽然崇高,但这种做法对个人职业发展却没什么益处。我们在工作中,其实都需要找准自己的核心能力,并持续付出努力。

这个核心要满足两点:一是能和自身特长或过去积累结合起来;二是这项技术具备长期存在的价值。


如果你已经发现了适合自己的核心能力,就需要持续深耕,让自己成为这个专业里的牛人。牛到什么程度呢?在你工作的一个小范围环境里,大家碰到这类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你,而且大家相信,交给你,事情一定能办成。


  • 积极参与连接,打通机会通道

这里说的连接,可不是搞关系,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把与自身专业的一切通道尽可能打通;二是用自己的专业尽量为别人提供帮助。

以我自己为例,过去很多年,不管是在广告公司还是甲方公司,我都是做文案、策划这一类的工作,为了提升自己,我报了很多关于文案、写作类的课程。通常这类课程中不仅会有一些技巧方法,还会有一些前沿资讯的分享。也正是这样,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有次,我参加了个读书会。知道我是广告公司的,读书会负责人就请我帮忙协助组织读书会的线下活动,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就熟了。后来,她有朋友开了公众号,需要有人写稿,她就把我介绍过去,由此,我踏上了自媒体写作的旅程。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连接必不可少。通过连接,我们可以掌握专业新资讯、新动向,认识圈里的朋友,从而刷新认知,而有些时候,这种连接甚至会让我们获得一些全新的机会。

这么说,并不是让大家带着功利的心态去交朋友。而是抱着利他思想,积蓄我们的渠道资产。


结语

“打工皇帝”唐骏,曾经说起他刚进微软时的工作经历:

当年,我进入微软时,知识一个写源代码、编软件的普通工程师。我只能认为自己的公司排名倒数第一,事实上我也就是倒数第一。

但我工作时的心态,就仿佛我是公司董事会成员一般:我不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能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我还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这就是聪明人。


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平台,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经营一个以我们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拥有“创业心”,我们就有了持续为自己增值的动力。

说真的,到这时打工还是创业,就变成了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因为,我们永远只为自己的未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