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恋爱容易相处难”的情感现状?
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不同的情绪。
只有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释怀。
情绪管理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是需要学习和锻炼的一课。
当情绪失控时,结果往往是不想要的。小情绪产生大矛盾。
在感情中,我们常常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一次好的沟通,能有效增进我们对彼此内心世界的了解。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冷战和争吵是我们常见的场景。
“你为什么总是一言不发?你不告诉我,我怎么知道你的想法?”
女人问了这个问题。
最后的答案要么是“我说了你不懂”,要么是持续的沉默。
你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吗?
你越想和对方交流,他越沉默;
或者你渴望很多亲密,对方却说你需要空间;
你努力接近对方,对方却更加躲躲闪闪。
很多情侣或者情侣相处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一个在追,一个在跑。
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受依恋模式的影响。
01爱是一个依恋的过程。
依恋模式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亲密关系。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爱情的选择。
心理学家将依恋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强迫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安全:情绪成熟比较灵活,信任人,相信自己和他人有价值,能够适应依赖也不怕被依赖,给人空间,与人亲近。
回避型:不适应和别人太亲近,不太信任别人,不允许自己依赖别人。当有人靠得太近时,我会感到紧张,经常抱怨自己太独立。
强迫型(焦虑-矛盾型):极度渴望爱情,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爱恨交加的关系。
第一型:害怕爱情,无法信任人,对他人流连千里的极端回避型,对亲近对象又爱又恨的极端焦虑型。
前面提到的夫妻相处时一个追一个跑,一个跑,描述的是执念依恋型和回避依恋型的相遇。
02爱情很好相处:执念和回避。
相对于安全型依恋,强迫型依恋安全感更低,总是怀疑对方对自己的爱。
我们恨不得在恋人身上安装追踪系统,这样就可以24小时掌握他们的行踪。
而且,我还经常被自己的脑补折磨。
可能会有不及时的信息回复,ta们会这样想:
“TA怎么还不回我消息?”
“上次约会TA有点不冷不热。你改变主意了吗?”
“TA真的不爱我了,我要分手!”
其实内心真正的想法是:我想用这种方式证明你是否还爱我。
回避型依恋则非常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别人随便接近自己。
即使是亲近的人,也总喜欢保持距离,强调独立。
TA经常想:
“为什么对方问我这么多?”
“我不能太投入一段感情,不然会失望的。”回避型依恋的思维:只要不要别人的爱,就不会受到伤害。
在亲近的人面前,ta保护自己的方式是“随时准备离开”。
这两种类型看起来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他们很容易爱上对方。
他们交往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冲突:执念式的抱怨:“TA总是避开我,这份爱情怎么谈?”
回避抱怨:“为什么TA总想控制我,谈恋爱都没有自由,还谈什么!”
所以这种依恋矛盾让他们的爱情总是一波三折。
摆脱痛苦“命运”的爱情小贴士
其实不管是执念还是回避,每个人的依恋模式都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形成的防御模式。
为了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自省和调整来减少这种依恋模式的负面影响。
第一,注意你对伴侣行为的误解。
很多时候,你对伴侣的负面解读,比如“他是不是在控制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其实都与现实不符。
当这种思维出现时,你可以学会引导自己多关注客观合理的事实。
还有,提醒自己,对方是你的爱人,而不是想控制你或者伤害你的人。
试着列出爱的感恩清单,把重点转移到伴侣积极的一面。
第二,忘掉幻想中的“理想伴侣”。
并不是没有安全感的依恋的人找一个有安全感的依恋的人,亲密关系才能长久。
因为我们的依恋模式可以在关系中改变。
或许,你是回避型依恋。当你的伴侣在乎你接近你的时候,你发现你把这份爱当成了“控制”。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是不是你的依恋机制在起作用。
不要急着推开对方,选择逃离。
第三,意识到真实的情感需求,并诚实地表达出来。
焦虑依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或照顾者的不稳定。
因此,在成人亲密关系中,ta们常常会怀疑或害怕他们的伴侣并不想要他们渴望的亲密关系。
而且,我习惯用焦虑、愤怒等情绪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从而得到关注和安全感。
安全稳定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世界上没有“理想伴侣”。一旦出现,就会
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爱,只是有的人更容易没有负担的表达,而有的人则藏着更多的担心。
在相处和学习中,成长自己爱的能力,学会信任,学会表达,学会更好地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