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走进山丹汉兰达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一片嘈杂,裁剪、熨烫、缝纫.40多名妇女在工作台前忙碌着。
“每年订单量都比较大。我们已经和江苏、上海、安徽、兰州的很多企业签约。我们必须加快系统速度,以便按时交付货物。”该公司负责人刘说。
聪明能干的刘是汉兰达服装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最初的“小裁缝”到现在的总经理,从“单干”到拥有80多名员工的加工企业,刘用了10年的时间实现了创业致富的梦想。
早在2006年,25岁的刘和丈夫肖胜海结婚不久,便一起来到南京做劳保用品生意,贴补家用。“我一个月挣不了几块钱。最困难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下,一夜都睡不着。”刘的回忆。
偶然间,刘发现有个体裁缝自己加工工装出售,这让学过裁缝手艺的刘开始思考:尝试一些原材料和工作服。和你丈夫谈谈,然后去做。
购买机器、进口原材料、运行订单、10件、20件和50件.不管有多少订单,刘都接下了,用一件工装开始了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工装事业。
因为产品质量好,订单多,生意渐渐好起来。但生产成本高、大城市招工难等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可以考虑回山丹老家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投资办厂加工生产吗?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周边女性就业,帮助她们增加收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租厂房,购买机器,培训员工.2017年,刘和丈夫回到山丹成立了汉兰达服装有限公司,以贴牌生产专业工装,同时也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汉兰达服装。
经过三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稳步扩大。2019年,公司被认定为全县第二批“扶贫车间”。建成运营以来,带动全县80多名妇女就业,其中贫困户13人,残疾人3人,人均月薪3000元左右。
她是王玉琴山丹县李桥乡东沟村的建档立卡人。之前她家靠家里几亩地生活,一年的收入都不够。如今,四年的工龄,她已经掌握了配料、绣花、打板等十多道工序,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组长。
“现在我和老公一起在扶贫车间工作,一月工资3000多。两个人加起来年收入7万左右,每天按时上班,既保证了生活,又让他们过得体面。”王玉琴兴高采烈地说道。
如今,刘在的扶贫车间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它不仅为留守妇女和轻度残疾妇女提供工作,还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来照顾上学的孩子。大家感激地称刘为自己的“亲人”。
“希望公司能有更好的发展,这样也能带动更多女性就业。”刘对说:目前公司正在“招聘”,可以提供近百个岗位。
通讯员翟继宗窦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