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读课外书的感想

  

  寒假期间,小学生和初中生都有自己要求的课外书目,大部分是学校老师推荐的,要求孩子看的课外内容大多是儿童文学等名著和畅销书。   

  

  这些课外书,家长给买来了,但是学生阅读的效果怎么样呢?高效还是低效,怎样读才高效呢?   

  

     

  

  一、必读书目目录搜索   

  

  当学生拿到一本课外读物时,首先要做一个目录搜索,即快速浏览目录中的书名,以便对自己的阅读有一个大致的参考。   

  

  目录中的小标题是这本书的主要关键词,有助于我们阅读这本书。   

  

  这些目录标题,对照后面的页数的内容做一个对应,当你读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起这样的标题。   

  

  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让孩子通过关键词来概括一些文章的内容,让里面有一个思想,孩子的阅读就是高效率的第一步。   

  

     

  

  二、做不同的批注   

  

  接下来就是在你的课外书上做不同的注解。   

  

     

批注这种方法在小学高年级就已经接触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做文章的批注了,在课文边上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或者是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或对自己感受很深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等。

做不同的批注要用不同的标记,由于同学的习惯不同,可以用自己所熟识的符号,比如把不认识的生字词圈起来;把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标上小问号;把自己感受很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边上记录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用便利贴写好贴出来。

做批注的方法会让学生养成动笔兼思考的习惯,也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时刻记录自己的感受。

杜du老师提示:当遇到自己不会的或者是理解不好的词语,想去查找时,一定等把文章读完以后再去做,不要中途打断,这样会影响整体阅读感受。

三、写读后感的最佳时机

很多学校要求孩子们读书之后有一份读后感需要上交,这种做法在一布置的时候,孩子就有抵触心理,觉得去写读后感非常难。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是写作困难,还有的就是不愿意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感受,中指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习惯在里面。

最后导致很多学生的做法是网上参考借鉴,或者是找同学借,抄抄内容和感受,最后感受都千篇一律,基本上是看不到孩子们的真情实感的。

最佳的做法是在孩子读书的时候,根据上面的批注做法,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在书上,或者是用便利贴写好贴上去,一定要及时啊,因为有一些灵感和感受都是瞬间产生的,时间过了,也许这个感受同学们就忘记了。

最后一本书读完,就可以做一个收纳,把你的每一个感受收集在一起,就可以写出这本书的读后感了。

还可以挑这本书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最深的那个点,围绕着这个点去写。找出文章中哪个环节触动了你,由这个环节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最后还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实际去谈一谈,你今后怎样做。

读后感、读后感,指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读完之后你有所感触,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上面就这个话题:寒假阅读书目,学生怎样读才高效?资深教师:批注不可少!除了批注,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去复述这个故事,并学会浏览目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记录读后的自我感受。

文章中的图片和文章都是原创,每日一文,实属不易,欢迎大家积极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