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个最苦白手起家富豪,白手起家的草根企业家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一直关注着金钱不外露的事实。我们宁愿在床上偷偷数钱,也不愿炫耀。然而,自从一个叫胡润的英国人来到中国建立了一个“富豪榜”,似乎每个人都为自己能上榜而自豪。自1999年《富豪榜》建立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20年。这几年,马云两次夺得首富宝座,三次夺得第一,但他还在狱中。他是谁?下面透露一下。

从1999年到2000年,荣毅仁分别以80亿元和150亿元两次荣登财富榜榜首。众所周知,荣毅仁先生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跻身世界著名企业家行列的人。虽然胡润此时初来乍到,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榜单上也有不少漏洞,但首富属于荣毅仁先生。

2001年,刘永兴和刘永浩兄弟以83亿人民币的财富登顶。刘氏兄弟白手起家,以极大的勇气从“铁饭碗”辞职,卖掉手表和自行车,募集了1000元启动资金,回到农村创业。从养鸡鹌鹑开始,他们实际上积累了1000万元的原始积累。如今,刘氏兄弟仍是民营企业家的楷模,每人身价超过400亿元。

2002年,荣智健以70亿人民币的财富成为首富。荣智健是荣毅仁的儿子,但他的崛起也被赤手空拳打败了。从1978年到1987年,荣智健在香港工作,以其卓越的商业头脑积累了数百万港元的资本。1989年,他趁机卖掉了全部股份,套现5600万元。正是这第一桶金开启了他后来的辉煌。

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身价76亿元。他是网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之一。那时候成功赶上互联网浪潮的基本都被派出去了。如今,丁磊身价147亿美元。

2004-2005年和2008年,黄光裕的身家分别为105亿、140亿和430亿,3

次登顶首富宝座,也是20年间登顶次数最多的一位,是中国家电零售业连锁模式的创始人。2008年11月,他因商业犯罪身陷囹圄,但是在狱中仍指挥商业帝国的运作。据悉,他的财富应该还在200亿左右。






2006年度,第一次出现了女性的面孔,她就是张茵。这名女子拿着3万元只身赴港,靠收废纸完成资本积累,是白手起家的典型代表。登顶首富时,财产270亿,如今大概在365亿左右。






2007年度,中国首富的面孔依旧是一位女性,她就是杨惠妍。不过,与张茵白手起家不同,她是典型的“富二代”。杨惠妍的父亲叫杨国强,包工头出身,却创立了庞大的碧桂园集团。2007年,25岁的杨惠妍,从父亲手里接过碧桂园70%的股权,一跃成为中国首富,身价1200亿。






2009年度,中国首富的桂冠,被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摘得,身价350亿。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期间,王传福对电池的生产和企业经营有了了解。当时,一部“大哥大”,动辄两三万,可购买的人还是趋之若鹜。王传福意识到,随着手提电话的发展,对电池的需求量一定与日俱增。因此,他果断辞职,创办了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就成为世界一流的电池制造商。






2010、2012年度,宗庆后两次以800亿的财富成为中国首富。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借钱创业,蹬三轮卖冰棍,2年后创立娃哈哈营养食品厂,饮料帝国从此建立。






2011年度,登顶首富的是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身价500亿。创业初期,梁稳根贩过羊、做过酒、卖过玻璃纤维,最后都以失败告终。1986年,梁稳根的焊接材料厂终于创业成功,赚了第一桶金8000元。但梁稳根没有满足,他注意到国家巨大的基建带来的无限商机,又投身于重工制造领域。1989年,他的小厂就实现了1000万元的收入突破。如今,他的三一重工已经稳居中国工程机械前列。






2013年度,王健林以1350亿的财富,拿下首富宝座。王健林是侦察兵出身,在部队当过团长,原本一心留在部队的他,正好赶上“百万大裁军”,无奈之下才投身商界,创立了大名鼎鼎的万达集团






2014、2018年度,马云分别以1500亿、2700亿的巨额财富,两次摘得中国首富称号。关于马云,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太熟悉了。


2015、2016年度,王健林家族以2200亿、2150亿的财富,从马云手里多下首富宝座。






2017年,恒大集团许家印,以2900亿的财富成为首富。1994年,许家印作为中达集团的员工,前往广州开辟房地产市场,他拿下的第一个项目,就让中达集团净赚2亿。1996年,月薪2千的许家印要求涨工资,老板不同意,一气之下离开中达集团,自己创立了恒大。(老许,你这跑步姿势有点娘!)






看了这么多,除了荣毅仁先生的情况比较特殊之外,绝大部分首富都是白手起家,只有一个杨惠妍是继承家产。其实,对于这样的排行榜,很多企业家压根就不在乎,只有部分企业家喜欢上榜,好像这样才能显出自己的身价。然而,这样的“虚名”并非是个好事。要知道,20世纪的世界20强企业,日本的企业占了一大半,正因为这样才引起美国的注意,从各方面对日本进行压制。如今的日本,都是把大企业拆成若干小企业,避免公司上榜。我想,日本的前车之鉴,也值得国内的企业家警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