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科技孵化园是做什么的(创业孵化园是什么)

开栏语

科技兴,民族兴,科技强,国家强。

5月6日,重庆召开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交流会。党委书记陈敏儿主持会议并讲话。

陈敏儿强调,要狠抓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科技供求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

这意味着帮助高科技中小企业从“破壳”到“凤凰”,需要更好的质量和更准确的专业服务支持。

重庆市99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这些企业的发源地。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这些孵化器聚集了18605家初创企业和团队,帮助1987家企业和团队获得20.23亿元的投融资,孵化了近3000家毕业企业。

今天我们走进重庆的一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听听他们孵化“金蛋”的故事。

园区名称

重庆史鸷科技孵化园

成立时间

2015年1月

园区介绍

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子公司深圳李和天使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重庆仙桃数据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服务于物联网相关的传感、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创新团队和企业。提供包括开业指导、项目申报、法律咨询、创业培训、技术融资、硬件测试、人员培训等服务。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重庆感知科技孵化园自六年前成立以来一直如此。他们甚至投资600多万元为入驻企业建立了一个拥有几十台测试设备的实验室。

“作为企业成长的摇篮,我们只接受物联网领域的企业。”感知科技孵化园总经理王昭波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通过提供精准的服务,解决了新企业在资金、市场和技术方面的痛点,这个“专门从事技术”的孵化器目前已经孵化了14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11家高科技企业。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企业产值达到20亿元。

出资200万元购置设备

“黑科技”薄膜在此诞生

特殊的胶片可以将传统电视屏幕的色域提高40%,显示效果更接近真实世界。这样的“黑技术”诞生在感知技术孵化园。

冲洗这部电影的人是唐。在

595500732043007245">园区的助力下,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并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


唐孝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3年回渝后,成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从事下一代显示技术量子点的科研工作。


当时,唐孝生自主研发出了“新型钙钛矿量子点薄膜”专利技术,但由于学校里没有专门的量子点研发平台和中试设备,难以完成成果转化。


“2016年6月,我们成立了感知科创智能技术研究院,唐孝生作为人才引进到该院担任副院长,他的团队也入驻孵化园。”王兆波介绍,他们与唐孝生分别以资金入股和技术入股的方式,成立纳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解决缺少研发设备的问题,园区搭建起量子点研发平台,并出资200万元购置设备。在唐孝生团队日日夜夜的努力下,量子点薄膜从技术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2017年,唐孝生带着他的技术和产品,参加了浙江海宁的一场创新创业大赛,第一次以企业负责人的身份参赛的唐孝生荣获第二名,并收获200万元的政府支持。


如今纳鼎光电已经在海宁茁壮成长,并对接国内知名电视品牌,提供量子点技术产品。


“从2016年注册成立,到如今估值6000万元,纳鼎光电已从雏鸟变成了凤凰。”王兆波说。


截至目前,园区通过引入力合天使、天使圈等多支资本力量,累计帮助22家园区企业获得投资,总金额达2000万元。


帮着企业找“钱途”


“金蛋”走进大市场


除了提供资金,感知科技孵化园同样也会为这些初入茅庐的新生企业寻找市场,促成它们快速成长。


“因普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王兆波介绍,该公司于2017年5月在孵化园成立,以孵化园出资,总经理李正浩博士技术入股的方式组建。


李正浩博士时任重庆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物。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研发创业团队,他们主攻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的算法研究及系统开发。


“对于新生科技企业而言,往往会缺少市场资源。”王兆波介绍,人手少加上专注产品研发与迭代,这些企业在创业之初往往一身本领难以施展。


“这正体现了我们这种走专业路线的孵化园优势。”在培育物联网新兴产业上,园区建立起全市首个“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孵化链条,让“金蛋”走进大市场。


当年年底,李正浩和他的团队完成了面向行业应用的视频分析专用工控机的原型机开发。有了新产品,孵化园立即展开帮扶,通过对接客户资源,这家成立半年的公司便收到了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等多家单位的订单,相关科研成果也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还申请了发明专利。


2018年,创业团队研发出一种新的机器视觉边缘检测算法。在孵化园的帮助下,他们与北京一家公司展开合作,合作第一年就签下了120万元的订单。


“在我们的帮助下,去年因普乐科技与一家中外合资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行了对接,下一步还将展开很好的合作。”王兆波说。


实验设备尽量安排


为企业省下数十万元费用


在物联网时代,传感器就如同人的五官,让“物”具备感知能力,实现“物物相连”。这意味着,研发出适用于对应场景的传感器,便能够在相关领域“大显身手”。


当然,要取得研发成果,大量实验设备不可或缺,这对于新生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既然是物联网科技企业孵化园,实验设备我们也都尽量安排!”王兆波指向办公室对面的一个房间,那里便是孵化园为企业们准备的实验室。


走进实验室,里面摆放着数十台各式各样的设备,总价值达到600万元。“实验室向入驻企业开放,所有设备均可免费使用。”


重庆路泊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间实验室的受益企业之一。这家于2016年引入孵化园的企业,从事智能路边停车系统的开发工作。在孵化园的帮助下,这家企业的业务已在重庆多地铺开,并进军兰州、无锡等地的智慧停车市场。


“每个占道停车位的地上,都会有一个智能传感器,汽车驶入驶离,便会通过自动感知,进行收费计时。”王兆波指着实验室里的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设备,提到这些设备为研发智能传感器立下了不少功劳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数十万元的设备费用。


王兆波介绍,孵化园成立至今,这间实验室的研发测试设备,已累计为园区内外企业、高校科研团队提供检测服务180余家次,为相关企业节省成本近百万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