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临沭创业大厦招聘(高新区创业大厦招聘)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转瞬即逝。

一袋“复合肥”估计价值46.3亿元,占全国的1/3;一根不起眼的柳条换成了2万根柳条制品,年产值20亿,畅销海外;没有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没有优势的脱水蔬菜产业出口值一度占全国同行业的89%。回顾过去的40年,临沭县历届党委政府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曾经工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区域小县,利用改革开放的东风,实现了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成为全省重点区域经济强县。

新常态下的“临沭现象”

“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沭县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内涵,逐步探索,确立了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大发展。”临沭县县委书记刘飞说。

从复合肥初级产品的生产者到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从传统机械到以卢克索、卡特重工为首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从wickerwork的小作坊发展到wickerwork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取得国家科技进步的先进县连续四届夺冠,拥有12个国家科技研发平台、45个省级创新平台、4个博士后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开创了全国县区科技创新的先河。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沭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产生了新的活力,成为省级边境县和旧区县发展的样本,呈现新常态下的“临沭现象”。

40年来,工业作为临沭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带动和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规模和总量不断增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崛起。从1978年仅有92家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县19大产业,形成化肥、钢管加工、食品加工、柳编、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光电子等8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复合肥产业集群2017年成功进入山东省产业集群和双创新示范基地待支持项目名单,占全国市场份额25%以上,获得行业话语权;在化工产业集群中,醋酸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超过20%,醋酸乙酯产量居亚洲第一,硫脲

、原甲酸三乙酯、咪唑等单一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农业机械产业集群,花生联合收获机械销量约占国内市场30%;钢管加工产业集群,占全国的4.5%;杞柳编织产业集群,柳编区域品牌价值进入全国百强,被评为国家级出口柳编质量安全示范区。


数据显示:2017年,临沭工业增加值108.51亿元,是1978年的101倍,年均增长19.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4.2%,比1978年提高35.5个百分点。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达到512.7亿元、39.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37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9%,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撑起临沭经济的发展“筋骨”,助力实体经济质量更高。


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临沭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届政府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方面,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另一方面,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治理效率,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环保等方面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努力创造领先的营商环境,推动临沭工业快速健康发展。”临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雷说。


政策先行优化工业经济发展软环境。围绕政策要素支撑。为实现产业结构深度优化,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7+6”产业计划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临沭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政策文件。通过深入实施“百企百项技改计划”,从技术研发、示范、产业化等环节全程推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医养健康、农业新六产、全域旅游等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植引进。强化高端创新要素积聚,创新创业良好生态不断增强。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意见》《临沭县科技创新发展专项管理办法》《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大力扶持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同时注重要素保障,利用土地增减挂等政策,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增加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解决工业企业土地保障问题;加大政银企合作,分行业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保证中小企业正常运转。积极推行小额信贷、短期贷款等多种有效贷款方式,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解决资金支撑的问题。


创新驱动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临沭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强化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高度集聚协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县域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科技成果、高层次人才等研发要素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通过开展“百家院所进临沭”活动,助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该县企业进行人才、技术对接,进一步深化了全县产学研用合作。


聚才引智打造人才高地引领产业新发展。人才是赢得区域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和重点,全县各级各部门把招才引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从2015年开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开展了“百名专家临沭行”“万名人才回乡”“百名返乡大学生看临沭新变化”等活动。通过实施高端人才培育工程、专业人才培育工程、“临沭工匠”培育工程等“五大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人才“精准”培育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领军人才,引领县域企业转型升级。


载体平台支撑打造创新创业硬环境。强化各类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推进全县创新创业发展,积极搭建“双创”平台。临沭县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全市仅有的3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之一,依托国家、省、市及临沭县的优惠政策,通过提供设施完善的孵化场地和投融资、对外合作交流、资金支持等服务措施,极力打造适用于科技企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搭建鼓励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临沭经济开发区众创空间项目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临沭县创业大厦项目是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运作,为全县创业孵化搭建平台。


开放驱动,开放合作引领县域经济再发展。强化开放驱动,以开放合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升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土生土长的临沭企业家们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纷纷走出国门,将技术合作和产业基地布局到世界各地。金正大、史丹利等企业借助与外国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具有行业前沿水平的项目研发,成立了国际研发中心,搭建了深度合作平台,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融入“一带一路”。金正大参与制定了《控释肥料》国际标准、《脲醛缓释肥料》2项国际标准,大幅提升了中国肥料行业的国际话语权。2016年7月份,金正大集团以2.2亿欧元成功并购德国康朴公司。史丹利公司与荷兰农业部、美国普渡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山田研磨材料公司与韩国世韩大通公司开展合作,临沭国际化合作步伐不断加快。


新旧动能转换的“临沭探索”

眼下,临沭处处涌动着奋勇争先的干劲和激情。在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后,临沭县坚持“全域统筹、集群推进、园区承载、项目支撑”转换思路,构建形成“一区引领、两轴带动、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格局。结合实际,该县着力打造“4+6”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化工化肥、机械制造两大引擎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杞柳编织两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医养健康、农业新六产、全域旅游六大新兴产业。


园区是承接项目的主要平台,也是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临沭县做好“一区引领”文章,集中力量和资源,把县经济开发区打造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区和样板区。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平台,该县出台了关于推进临沭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县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将新型工业化实验区、青云工业园、店头铸造园、临沭街道城南工业园纳入县经济开发区统一管理,构建了“一区四园”的发展大格局,县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通过省级认定,各镇街工业集中区完善配套功能,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引进一批主导特色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促进了产业园区的集群化发展。


项目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该县突出项目招引,加快项目建设,自今年7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打响了以“扩大项目信息搜集、加大招商推介、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签约落地、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百日会战”攻坚战。“百日会战”期间,不仅仅是项目招引,项目推进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招商线梳理了今年以来11条有投资意向的项目信息和2017年以来签约落地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生产类和旅游类尚未正式投产的19个项目,按照县级领导包扶重点项目的模式,每个意向项目和签约项目都明确了牵头的县级领导和具体的责任部门单位负责跟踪洽谈和落地推进,对意向项目跟进和落地项目推进情况定期进行调度,更好地发挥县级领导、责任单位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真正达到“项目有推进、逐个问题有解决”,确保会战目标的完成。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把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瞄准“四新四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大提升。抓好化工化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杞柳编织四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县里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的意见》,实施产业推进“四个一”(一个传统产业、一个牵头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实施方案)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走出一条具有临沭特色的优化升级之路。新兴产业就像一个深埋地下的“聚宝盆”,培育成功了,带来的效益能够呈“几何式”增长。该县抓好新兴产业的培植壮大。管理使用2亿元县级产业引导基金,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强化招商引资、科技研发、产业化等环节全程推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医养健康、农业新六产、全域旅游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一批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新兴产业链条。


全县上下一盘棋,人人都是主人翁,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做优高效政务环境,一方面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帮扶企业活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难题,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等方面的要素制约。据悉,帮扶企业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梳理汇总困难问题125个,已协调解决75个,办结率60%。另一方面,提升服务效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落实并联审批、“一次办好”、“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次告知等便民服务措施,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全面推进审批提速,最大程度便企利民、促进投资。为了更好服务全县中小企业发展,该县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目前已有60多家服务机构入驻平台,首批10家公益性服务机构成功入驻线下窗口平台。下一步,将围绕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一中心十平台”,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事务代理、创业辅导、财税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10个方面的服务,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我们将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历史机遇,坚持改革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全县工业在扩量中提质、在提速中增效、在创新中转型,努力把临沭建成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花园卫星城。”临沭县委书记刘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