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把话说到点子上免费阅读,加盟免费创业好点子

三七读书俱乐部,一年300本,今天第263本,《说到点子上》。

此稿正文33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0

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Csolsch Watts Berry,名人堂,美国演讲和辩论协会。

1990年,获得美国演讲比赛全国冠军。然后,在美国大学演讲人排行榜上排名前十。

从2006年开始,他开始培养有效演讲和沟通的技能,还培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董熙大学等大学的演讲辩论团队。

这本书是一本新书,2020年9月出版。

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将很大程度上,改变此后咱们三七读书会的拆书稿。

1

观点为王

说话,写作,辩论,找老板申请预算,申请加薪,向客户推销一个产品,找父母要一个玩具……在这些场景中,我们都要说服对方。

说服的前提和主体是:表明你的观点、证明你的观点,从而让对方“买单”你的观点。

所以,重点看“你的观点”。

从几个令人困惑的邻居那里辨别观点——

“这是一篇关于营养平衡的论文”,是题目,不是观点。“这部片子讲的是XX将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这是题目,不是观点。“他的演讲展示了自律在成长中的作用”,这是

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6454161" qid="6542243956392989965">主题,不是观点。



观点,是一种主张。




在你提出以后,你可以为它辩护、解释、证明的,才是观点。




2


要维护的,是经得起灵魂三问的观点。




灵魂三问第一问:在你说的话前面,加上“我认为”后,是完整的一句话吗?




如果不完整,那么,你说出来的,就不是观点。




比如,“我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我认为投资比特币”,就都不是完整的一句话。那么,“行为主义心理学”、“投资比特币”就不是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现代人不适用”、“投资比特币是高风险行为”,才是观点。




灵魂三问第二问:你的观点,值得讨论吗?




比如,如果提出“世界和平是好事”、“冰淇淋很好吃”,这算是观点。




但是,这样的常识就像废话,说出来没有意义。




只有相反的观点也听起来有些道理的观点,才是值得辩护的好观点。




灵魂三问第三问:你的观点,具体吗?




如果听的人,即使同意了你的观点,依然不知道怎么做,那么这个观点,就不算是具体的好观点。




比如——


  • 教练跟乒乓球队员说“你要加油,小葛”,就远远不如“来球时,你要眼睛盯紧球”来得具体、有力。
  • “采用这项技术,对我们公司好”,就不如“采用这项技术,能帮助我们公司把运营效率提高30%。”



怎么样让自己的观点更具体呢,可以多问自己几轮“为什么”。


——“采用这项技术,对我们公司好。”
——“为什么呢?”


——“采用这项技术,能帮助我们公司把运营效率提高30%。”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尽早地表达出具体的、值得讨论的观点,然后,聚焦于此,充分说明。




一切游离,都是浪费。




3


直奔主题,一击必胜




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演讲,越早切入你的观点,越好。




而不是——


  • 我要讲个笑话,暖暖场;
  • 我要把全部信息,都一个不漏地讲出来;
  • 我要让读者/观众喜欢我。



你想要的,是对方认可、买单你的观点,对不对?




而不是让对方事后觉得:“他讲的那个笑话,蛮有意思的”,对不对?




好的表达、说服,就好像你是快递员,把观点快递到对方手里,让对方签收




啥叫“签收”呢?就是:对方能复述你的观点,然后接受。




很多表达,太过拖沓,不要说让让观众/读者接受了,甚至对方都不能复述出来。




要干脆,要有力,要直接,要直奔主题,要一击必胜。




4


要推销,而不是分享




书中原文说:“很多人的写作和演讲,都像是读书报告,一一罗列、描述。”




读书报告躺枪,哈哈。




顺便推销一下三七读书会拆书稿的理念:拆书稿,是在读者不看原书的情况下,也能get这本书的精华。而不是简单的提供读书报告。




而很多人读书以后,喜欢写读后感(豆瓣上就很多是读后感)。




单纯的读后感的作用,大多适合于一群都看过这本书的人,在一起交流交流观点、讨论讨论心得。




读后感是依附于原书的;而拆书稿,是独立的、可交付知识产品。




顺:很多时候,思维导图也并不能单独交付。




思维导图的知识诅咒非常严重:


  • 作图的人,觉得很清晰;
  • 而看图的人,只有读过这本书,或者上过这个课程,才会觉得思维导图很好地辅助了自己的理解。
  • 对于没有读过这本书,或者上过这个课程的人,即使看了思维导图,也很容易看不懂、看不透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不适合作为传播的工具,更适合作为自我梳理、思考的工具。




很高兴,万维钢老师也持有上述同样的观点。




主要区别就在于:读后感和思维导图,作者是“分享为主”,还是“推销为主”。只有后者情况下,才会成为传播工具。




这也一直是、还必将继续是三七读书会拆书稿的理念:如果读了拆书稿觉得不错,也欢迎看原书;但是如果不看原书,只看三七读书会的拆书稿,依然可以get这本书的精华。




不是照单搬运“分享”原书的内容,而是提取精华,把书中的主要观点,“推销”给您。




so,不要成为描述者,不要成为分享者,而要成为“推销者”。更加清晰准确地使用“我建议”、“我推荐”、“我号召”……




我建议,您去回顾一下美国大选时,候选总统的演讲,是不是也充满了“我号召”、“我推荐”?




如果您也这么用了,就是和美国总统同款了。




5


始终聚焦,紧扣观点




85%以上的文章,都会写着写着,就跑偏了。




本来在表达A观点,写着写着,就觉得隔壁邻居的B观点,也不错,自己也正好有几个例子。于是就多写了一会儿B观点。




花开两朵,表着表着,就扯远了。




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聚焦,紧扣观点




如果发现自己跑偏了,立刻使用这样的过渡句,回到自己的观点——


  •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 “重点是……”
  • “要记住这样一点……”
  • “咱们回到之前的观点……”



还有一个很容易跑偏的场景是,听到了别人的不同意见,于是开始忙着反驳对方。




一方面,“不破不立”;另外一方面,用在“破”、反驳别人的观点上的时间太多了,就会占用“立”自己的观点的时间。




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被别人牵着走,而是用过渡句,回到自己的观点——


  • “我明白你的观点是什么了,但是我的观点是……”
  • “是的,你说的有点可能性,但我认为……”
    “以后咱们可以再补充,今天我还是要继续……”
  • 就像拆迁,拆不是主要目的,建新房子才是主要目的。不要让个别钉子户,耽误了建设的工期。



6


强化观点,请享用这些好用的小技巧




在时间分配上,始终聚焦于自己的观点,这很好。




在浓度上、强度上,也可以通过下面这些关键的发言技巧和技术,来强化您的观点。




6.1.


如果是口头语言,那么多用降调,那样展现您的自信,体现您观点的权威、可信。




6.2.


如果是书面语言,那么多用句号、适度使用感叹号。如果出现问号,那么不要是真的疑问句,而是不言自明、自带答案的那种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6.3.


在口头表达时,适度地提高音量,比平时一对一交流的时候,高出30%。




书里的原话是:“声音音量,真的是一种令人受益终身的公众讲话天赋”——哈哈,这样的天赋,咱们都可以拥有!




6.4.


在语速上,要适度地放慢。如果做不到整体放慢,至少要先做到在关键处放慢。




6.5.


不要害怕停顿。停顿如留白,可以让观众思考、接受。




停顿,更有力地组织自己的观点,比忙中出错,好无数倍。




6.6.


要尽最大可能,减少您和观众之间的障碍物




如果有障碍物,虽然可以缓和自己的紧张感,但是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会削弱您推销观点的强度。




6.7.


如果在视频号做知识类口播,那么直视镜头,把代表力量的手臂,呈现在镜头前。




7


号召行动地收尾




如果文章字数多、演讲时间长,那么结尾一定要总结。




不要让结尾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在结尾部分,要再强调您想推销的观点。




更不要说自杀式的、谦虚的话。




如果感觉能量不足,那么不要让结尾分岔,分岔会稀释力量。那就坚决地只号召一条行动方案,就好。




收尾时,要总结,要强化自己的观点,要号召行动。




8


本篇拆书稿的收尾




咱们是在和孩子分享“薯片和蔬菜的营养知识”么?不,咱们是在向孩子推销“少吃薯片、多吃蔬菜对你的发育好”的观点。




年终总结会议上,咱们是在分享这一年的经历么?不,咱们是在向领导推销“我这个人的能力,配得上15%的调薪幅度”的观点。




这篇拆书稿,是在分享《说到点子上》里的知识点么?不,咱们是在向您推销


  • “尽早地表达观点”;
  • “要推销,而不是分享”;
  • “始终聚焦,紧扣观点”;
  • “号召行动地收尾”;

……这些观点。




在写作时,在演讲时,在和别人交流时,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从头到尾地始终聚焦在自己要推销的观点上,那么沟通效率,是否会大幅提高?




我认可本书的观点,于是勇敢地建议您——


  • 看完这篇拆书稿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 从此以后,从“描述者”角度,多切换到“推销者”角度。



把更好的观点,推销给更多人,这是咱们改变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