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不是赚穷人钱的企业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只有你想到要赚穷人的钱了,你才会去研究穷人、关注穷人,为穷人提供服务。
文本/吴晓波
01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是孟加拉国的一名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在亚洲最贫穷的国家教经济学。他悲哀地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贫穷。所以,在1983年,他成立了一家名为格莱珉的乡村银行。
格莱珉银行只对穷人贷款。但是,穷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信用资产和抵押物。尤努斯教授设计了一套制度。简单而言,就是联保和连坐。
每一个给格莱珉贷款的穷人,都要找另外四个人组成一个贷款团。一个人不出来,群里同伴一起还。如果小组中有一个人退出贷款,小组将被解散并分成单独的小组。
凭借这种古老而简单的制度安排,格莱珉银行的服务已经渗透到孟加拉国8万多个村庄,惠及600多万贫困人口,还款率高达98%。2006年,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奖。
有趣的是,他获得的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诺贝尔和平奖。
在但是,格莱珉不是一家慈善机构而是如假包换的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通常在10%以上,最高可达20%。在30多年的运营中,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股权回报率在5.6%左右。
02
在前互联网时代,格莱珉模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包容性融资模式。
我见过尤努斯教授一次,在2009年,当时他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并举行了一次专家研讨会。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产生热烈共鸣的那一幕。那一年之后,中国的相关部门和省份开始推广格莱珉的经验,至少成立了数百家类似的小额贷款机构。格莱珉银行也于2014年正式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分行。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格莱珉模式在中国的推广一直很不成功。当年热情洋溢组建的上百家机构,到今天,都已经消失了。
有人哀叹中国没有尤努斯,有人质疑中国银行缺乏责任心。
在我看来,都不是。
p style="font-size:15px;">一位扶贫基金会的实践者告诉我,最大的障碍是,联保和连坐模式的组织和管理成本实在太高了,一家小贷公司给山高地偏的农民或小业主提供服务,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而且,中国的人口流动率又远高于经济滞后的孟加拉国。所以,几乎所有的格莱珉模式仿效者最终都会陷入难以为继、必须靠政府输血才能维系的窘境。
03
真正让中国的普惠金融走出了困境的,不是出现了另外一个“尤努斯”,而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大数据能力的爆发。
在近十年里,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全民化普及,金融服务机构有可能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抓取到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的各种信用及行为数据,然后通过算法技术,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让机器判断你是否符合贷款资格。

这一基础于数据智能化的新金融贷款模式,起肇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最近三四年间,普及于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相比于格莱珉模式,它的运营成本更低、辐射人口没有区域限制。
更具优势的是,互联网小微贷款可以根据还贷时间进行利率浮动,大约在4%到15%之间,明显低于格莱珉。而且,从我近几年的调研所得,穷人的还贷信用惊人地好,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贷款不良率普遍低于1%。
也就是说,“良心”是会变的,科技是不可逆的。只要有好的技术,做穷人的金融服务居然也是一个超级好生意。
04
但是问题来了。有人开始谴责:互联网金融的确很能赚钱,但是,你们赚的是穷人的钱!
只要是赚穷人的钱,那就是在吃“沾了人血的馒头”。
这样的论调,在最近的舆论场上,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汹汹“共识”。
然而,我们把这个质疑展开,换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思考一下。
第一个角度:为什么之前的银行不赚穷人的钱?
答案是:无钱可赚。
银行的本质从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所以千百年来,银行的门槛永远是最高的,墙永远是最厚的,它只做富人的生意,赚富人的钱。在没有互联网工具之前,你让银行给穷人贷款、为没有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服务,那就是把它们往火坑里推。出再多的中央文件,发表再感人肺腑的领导讲话,都无济于事。即便是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也必须要把利率提高到10%-20%之间才可能微利维系,而且在中国,还“水土不服”,无法正常运营。
因此,银行不赚穷人的钱,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为什么今天终于有人为穷人服务了,却会遭到热嘲冷讽?

第二个角度:既然已经是穷人了,为什么还要赚他们的钱?
答案是:天下所有的商业性服务,都应该是赚钱的。只要在合法的范畴之内,越具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越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如果一家金融公司获得了超额利润,那么一定会有另外的竞争者入局,然后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更好服务或更先进技术等等方式,分食其利。
所以,完备的法治环境、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才是保护穷人利益的唯一手段,而不是反过来,谴责那些为穷人提供服务的企业。
05
在今天的中国,不是赚穷人钱的企业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只有你想到要赚穷人的钱了,你才会去研究穷人、关注穷人,了解穷人的需求,为穷人提供服务。
只有你想到要赚穷人的钱了,你才会把商业世界里的商品和服务输送到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中去,让穷人也能享受现代化的商业文明。
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想到要赚穷人的钱了,这个世界才可能是公平的,是普惠的,才可能减少穷人,消灭贫穷。
穷人不怕你赚他的钱,怕的是你根本就无视他,把他远拒在视野之外,或者,怕的是你赚他们的昧心钱。
亚当·斯密曾言,没有人愿意以他人的恩赐为生。富人如此,穷人亦如此。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穷人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富人。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经济学家茅于轼老师,多年前讲过一句很讨人骂的话: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却有着内在的经济和人文逻辑。所谓的人间悲悯,在充斥着利益的商业世界里,永远不是排斥,而是温暖的拥抱和理性的互利。

作者 | 吴晓波 | 当值编辑 | 何梦飞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