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毕业季,主题是离别,也是新的离别。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创历史新高。这样一大群毕业生会去哪里?
有的人放弃热门行业的高薪,选择扎根研究岗位;有的人放弃优越舒适的生活条件去西部教书;还有的告别大城市,毅然走向基层.这些年轻人有着相同的方向:“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了保护千千青年的梦想,大学、各级教育部门和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在星海中扬帆起航,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
上前线:加入国家发展的伟大航程
【就业故事】王岩:圆了航天报国梦
王艳,博士,20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毕业后,我将加入第五航空航天研究院北京航天器总设计部。这是天河核心舱和天问一号探测器的主要研究单位。”王艳的骄傲溢于言表。
王艳从小梦想着太空飞行。初中的每个中午时间,他都眼巴巴的看着航天相关的杂志。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国家受制于人,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时,王艳的心情很不好。太空报国的理想从此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在清华大学,王偃师被“两机”特种重型燃气轮机总设计师顾春伟教授的教师报国精神所感染;作为学校“肩并肩”的研究生辅导员,在农村考察时对专业知识与国家和群众需求相结合的专业理念有了更明确的界定;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他作为学生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王艳遵循他最初的意图,坚定地选择投身于国家航天事业。
“树立远大抱负,进入主流,走向大舞台,做大事情!”这是清华对学生的指导。王艳不仅选择了这种方式,还激励和领导了弟弟妹妹们。他说心理咨询师的价值是做一个成年人。
【长镜头】到国家重点地区和领域建功立业
世界之大,宇宙之大。王艳和一群像他一样的中国青年将有一个舞台,他们的远大抱负和辉煌梦想也将在那里被铭记。这些古老而浪漫的名字,如田文、蛟龙、鲲鹏和北斗,在今天已经化身为航天器、潜水器、飞机和卫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希望。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无数辉煌却不为人知的名字。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引导毕业生主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重点领域和领域做出贡献,是高校和教育部门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意义重大。
“清华大学每年有8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重点单位工作。”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巨科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与近百家重点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新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企业开放日和实习实践,将优质的用人资源引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工作。目前,学校各类职业咨询活动每年覆盖3万多名学生。学校围绕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地区毕业生就业。
很多高校也在积极行动。每年有1000多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到航天等国防科技领域工作,践行“空天报国”的崇高理想;同济大学继续实施“宋庆计划”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并每年更新用人单位数据库至p
为了帮助学校和企业准确对接,教育部门搭起了桥梁。2020年秋季学期以来,教育部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组织了40次“24365校园招聘服务”专项招聘活动,提供342万个就业岗位。例如,以区域发展为重点,在广东省为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专门的招聘会,提供90万个工作岗位;联合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以急需民生的领域为重点,启动了三次专门的医疗卫生招聘会,提供了9.4万个工作岗位。
“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高校与用人单位在重点领域的合作,推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ong>赴基层:把最深情的目光投向家乡【就业故事】文东:遵从初心回家乡
文东,同济大学2021届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曾获同济大学学生最高荣誉“追求卓越学生奖”。这个毕业季,他选择回到家乡贵州成为一名选调生。追问他的选择,那些赴西部的公益之行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两次前往贵州支教,为贫困家庭孩子募集捐款,解决乡村学校饮水困难,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提供政策建议……这些经历让本就出生于大山的文东对广袤的西部和那里的人们感情更加浓烈。
2018年本科毕业时,文东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入选国家“西部计划”志愿者,赴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在团结乡团结中学支教一年。
少数民族山区学生的语言基础普遍薄弱,他起早贪黑,用心钻研,不断寻找适合当地孩子们的教学方法。辛勤付出迎来收获,文东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明显提升,名列全县前茅;他还代表学校参加全县语文课堂教学比赛,获得第二名。
毕业季,在高薪行业和其他相对富裕地区的基层选调中,文东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最终遵从初心,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基层选调生。
“只要能在这个时代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有哪里不能去的呢?说到底,与其说是乡村需要我们,不如说是我们需要乡村。”毕业季,从大山中走出来,又回到大山,这是文东给自己、给家乡、给国家的答卷。
【长镜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应对之举,更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的时代选择。
教育系统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工作重点。今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预计招募8.4万人;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积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各高校也在加大基层就业教育引导和保障。比如,同济大学设立毕业生重点领域就业关爱基金,助力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基层等重点领域就业,打造引导和支持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扬帆起航营”系列活动,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为奔赴西部、边疆、基层的毕业生颁发证书、授旗出征。
“近三年,学校赴西部就业人数、赴重点领域就业人数稳步提升,录用选调生人数显著递增,共有4000余名毕业生选择赴基层就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扎根基层的就业典型人物。”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雅静说。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基层就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基层就业比例稳步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到地市级及以下就业比例约70%,到中西部就业比例约60%。
谋创业:向阳生长闯出一片天
【就业故事】韩颖:把“多肉王国”越做越大
一小片叶子,只要有阳光和水,就能生根发芽,这就是生命力顽强的多肉植物。韩颖的创业史就像多肉一样向阳而生,一路“打怪升级”,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韩颖,青海民族大学2021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创立“仙萌”多肉品牌,用两年多的时间将家里的多肉花园发展成为四五座大棚、10万株多肉、年利润六七十万元的“多肉王国”。
读高中时,韩颖就是一位多肉爱好者,在家里和宿舍都养了很多多肉。起初,韩颖在网上购买多肉,但是折损率很高,而当地线下售卖的多肉价格几乎是网上购买的10倍。
大一的时候,韩颖加入了青海民族大学的创业者协会,了解了很多创新创业的案例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创业的念头萌发。
“青海日照长、紫外线强烈、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多肉植物生长。”韩颖把创业目光锁定在了自己的爱好——多肉植物上。大一暑假她考察了云南、山东等地的多肉大棚,批发了一批成品多肉到青海,由于品类多、价格低,很快销售一空。
为了能自主培育多肉幼苗,韩颖上课之余就泡在种植基地。平整土地、打夯、铺沙、铺地布、配制有机土壤、调节水的酸碱度、架设滴灌喷头……高原的阳光把她晒得很黑,时尚女孩在大棚里成了在泥土中打滚的女孩。
大棚步入正轨后,韩颖积极带动附近农户种植多肉,还解决了两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现在多肉大棚除了批发和零售多肉外,韩颖还开发了多肉代养等服务,已经有8名固定员工负责培育和销售多肉。
谈及未来发展,韩颖正在规划多肉博物馆,成立多肉种植合作社,把“多肉王国”越做越大。
【长镜头】创业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不断扶持以及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创业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刘沈厅放弃公派留学和留校的机会,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创办家庭农场;山东曹县已有1200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路上的排头兵……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电竞主播、短视频博主等灵活就业方式。
为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出台政策,在大学全面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聘请了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大学生的“双创”盛会——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前不久在江西井冈山启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人社部把创新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向,向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创业培训,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场地支持。同时,完善灵活就业保障举措,支持毕业生进行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就业和平台就业。
许多地方和高校也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比如,韩颖的母校——青海民族大学就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立项、产品研发、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风险评估、市场营销、规划设计等一站式和一揽子服务。山东为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安排省本级财政10亿元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3000万元省级大学生创业引领专项计划扶持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创业的高校在校生、毕业生,给予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8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林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