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两个会计专业。15年,回老家江西找工作,面试都是3000左右的助理岗位。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代理记账公司。我平时的工作是跑工商局,税务局,提交资料。工作一个月后,我意识到留在代理处已经没有希望了,于是走上了在上海漂泊的道路。
上海很大,机会很多,但人才也很多。我有更多的面试机会,但都失败了。我一个月面试50多家公司,基本上一天去两家以上的公司。努力是有回报的,我找到了一份费用会计的工作。
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这给了我当时很大的信心。虽然工资不高,税后也就五千多,但是足够我在上海生存了。
好在公司也在郊区。我可以在公司附近租一套相对便宜的房子。我租一个单间,月租1500,4户合租。平时自己做饭,偶尔可以和同事出去吃个火锅。
在工作中,费用岗这个岗位难免会和业务部门的人发生纠纷。在公司是一个双刃剑,既要帮老板盯紧开支,又不能耽误业务部门的时间。
然而,我的运气很好。当时公司刚起步几年,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财务制度都不完善,所以有时候会争论。
好在我去的时候,新招聘的财务经理已经开始搭建相关系统了。报销费用的审核制度和各级领导的签字逻辑已经完善,这让我有理由反驳。
但是,每当有了新的制度,肯定会有这样的眼中钉,有必要去挑战。营业部一个比较年轻的同事超期滞留了一辆出租车,一百多块钱,不在公司报销范围内,但是有业务负责人签字。
乍一看,按照公司规定,这个不应该上报,然后就被打死了。我们主管走过来,笑着说,就说有签名,让我给吧。
那时候我也是个少年。后来熟悉了公司内部情况,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会了取笑。
真正改变我的是工作半年后。前半年我很迷茫。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开始做报销工作。时间久了,就没了兴趣。
然而,费用报销也让我意识到我的excel技能是多么的缺乏。同时,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在大学里学到的很多会计理论在工作中很少用到,很多也没有那么枯燥,有些已经过时了。
那段时间是我最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的时候。我报了各种金融类的课程,CMA也是在这期间考的。
5px;">我在做了一年费用会计后,恰好公司总账离职,我就被转到了总账岗,在总岗位上,我熟悉了整个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状况。我的薪资也涨到了9k,但是在上海还是很难生存下去。
不过,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的业务线条越来越多,需要财务部给到相应的支持,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财务分析来支撑业务的发展。

之前学习的CMA的知识体系,以及数据能力,让我调往了财务分析岗。
我们公司是属于轻工业制造业,主要销售的产品是服装,从童装,女装,男装都有涉及,衣服的款式众多,用料也不一样,所以每件商品的具体的盈利性如何,需要有具体的分析。
盈利性分析也是CMA里面的重要知识点,最重要的就是共同费用的分配,需要去工厂实地考察,了解生产过程,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地工作。
所以我现在也是经常会出差,当然,薪资也增加到了15000。
这个薪资在上海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我来讲,已经比较可观的数目了,今后我也会沿着财务这条路走下去。毕竟在我最落魄的时候,它给了我生活下去的资本。
当大家做着差不多的工作时,你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稀缺的那一个?
其实,财务做到一定阶段,你自然而然就会接触管理会计的内容。不论你选择财务会计、审计、税务、成本、预算、资金或是其它会计模块,都必将走入管理会计领域,并很可能因在管理会计领域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走向最高管理层。
从中国目前招聘市场的数据来看,CMA已成为外企、央企等大型公司招聘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岗位的优先录用条件,更是CEO、CFO等高管职位强有力的敲门砖。此类企业的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普遍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