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1年一季度数据的发布,前几天《13精》分析了各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相关文章链接见文末~
今天我们来看看各家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01
2021年一季度偿付能力
“不达标”公司,共5家!
5家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3家 寿险公司
中法人寿、合众人寿、前海人寿
不达标
2家 财险公司
x;">安心财产、渤海财险不达标
③再保险公司
全部达标
偿付能力达标,必须同时满足三项要求!
2021年年初,银保监会正式下发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据新规要求,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扩充到3个,分别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评级,全方位衡量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度和偿付能力风险大小。

而且,三个指标必须同时满足要求(见上图),才能称之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
因此,根据2021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共有5家保险公司不达标,如上文所说。
三家公司,因风险评级低,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
在5家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安心财险。
因为,虽然同是不达标公司,但其他四家只是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
其中,渤海财险、合众人寿、前海人寿,最新一期风险评级为C。
中法人寿,去年年底完成增资,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但风险评级仍为D,尚需时间提升。
然而,安心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远低于达标线,降至-209%,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安心财险,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已被停新,限薪,并责令增资!
按照偿付能力新规要求,对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50%的公司,保监会将采取最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包括监管谈话、高管限薪等。
具体新规解读,参见《偿付能力新规,正式下发: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只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100%,并不一定就是达标公司!》
2021年1月14日,银保监会正式对安心财险下发了监管函,并对其采取三项监管措施:
①责令增资
②停止接受车险新业务
③高管限薪,2021年薪酬下浮比例不得低于20%
至于,安心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何急速下降,在短短半年之间,从3季度末的125%,下降至今的-209%。

简单的说,主要是受其补提信保业务未决准备金2.8亿影响,此外,去年四季度或出现大面积退保,导致保费收入为负。
具体情况,参见《银保监会下监管函:安心财险,偿付能力严重不足,责令停止车险新业务,高管限薪!》
02
需关注
部分偿付能力偏低的险企
多数公司偿付能力下降,部分已经偏低!

财险公司中58家机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占比69.9%;
寿险公司中33家机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占比41.8%。
再保险公司中5家机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占比41.7%。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偿付能力新规,对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60%的公司,会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由银保监会和派出机构进行偿付能力数据核查!
因此,偿付能力虽然不必过高但也要维持在相对充足的水平,以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例,在130%以下就要考虑增资补血了,不然一旦低于120%就有可能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
上图标注的公司,有的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偏低,且大幅下降,有的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一直偏低,在80%左右徘徊。
这些公司偿付能力偏低,昔日也有过问题!
①偿付能力偏低,昔日也曾被监管过~
前文提到的偿付能力偏低的这些公司中,不少也是昔日曾因偿付能力问题,被银保监会下过监管函的。
比如,中融人寿、长安责任,还有已经不达标的合众人寿。
详见《7家被接管,12家被监管,还有3家业务多年“停摆”:大而不能倒,小又如何生?》
②部分公司,昔日还有公司治理问题
再有,年初珠江人寿,因股东非法占用险资等问题,被银保监会直接开出罚单,罚款138万。
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与公司治理层面的关联交易有关。

无论是为子公司提供的17亿融资借款,还是为第一大股东提供的3亿保证金,亦或是被关联方占用的18亿资金。
这些钱,最后的流向,大都与房地产项目有关!
然而,珠江人寿背后股东也正是“房地产”,此前也曾因公司治理问题被监管~
详见《银保监会处罚珠江人寿,剑指背后的房地产股东!其实这绝对是一个典型的治理问题!》
其实,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从不是一朝一夕能导致的,很多问题此前都有蛛丝马迹可寻。
这也是为何,银保监会近来不断加大过程监管力度的原因,可能也是希望尽早发现风险点。
03
175家公司
偿付能力充足率排名榜



①不包括天安财险、天安人寿、华夏人寿、易安财产
上述四家公司已经被银保监会接管,相关报告均未披露!
现在,了解到的只有天安财险,上半年踩雷信托产品巨亏646亿,偿付能力可能有重大调整,参见《天“雷”!亏损646亿+会计差错调整363亿的天安财险:明天系背后还有多少故事?》。
此外,君康人寿、北大方正至今仍未披露~
②特别说明一下
本文风险评级数据均为上一季度数据,即2020年四季度的评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