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科创板20个题目答案 科创板开户测试答案15题

中国基金报记者郎跃兴

刚刚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二)》。科技创新板《股票发行与上市审核》问答涉及16个问题,涉及发行人股东、并购、运营、收款、会计等多个方面。在这些问题中,上交所对“三类股东”、赌博协议、会计差错等诸多关键问题做出了回应。

其中,交易所明确指出,发行人在同一会计年度导致会计差错更正的,累计净利润影响数达到当年净利润的20%以上或者净资产影响数达到当年(期末)净资产的20%以上的, 以及因恶意隐瞒或欺诈而滥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导致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视为发行人不符合基本会计工作准则和相关内部控制的发行条件。

问答涵盖16个问题

涉及多个市场焦点

今天,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为明确市场预期,提高科技创新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透明度,中国证监会按照设立科技创新板、试点注册制度改革的方向,完善相关审核标准,引导上海证券交易所组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二)》,将在科技创新板率先使用。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海证券交易所将根据审计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和完善发行上市审计问答。

问答涉及16个问题,涉及面很广,涉及公司的持续经营、并购、财务内部控制、实际控制人的认定、突然持股、三级股东等。并要求发行人从公司各主要方面进行核实和披露。

基金君整理了这次问答的几个重点,大家来看看。

焦点问题一:

实控人如何认定

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应如何掌握问题:?实际控制人的身份

根据交易所的规定,如果发行人股权分散但存在单个股东控制率达到30%的情况,如果没有相反证据,原则上应认定该股东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共同实际控制人签订一致行动协议的,应当在协议中约定发生分歧或者争议的解决机制。

实际控制人的亲属股东持有的股份,自实际控制人上市之日起锁定36个月。

如果发行人在答:的股权比较分散,但单个股东的控制比例达到30%,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原则上应认定该股东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荐机构应当通过对实际控制人的认定,进一步说明是否规避发行条件或监管,并出具专项意见: (一)公司确定存在实际控制人,但其他股东持股比例高于实际控制人,且该股东控制的企业与发行人之间存在竞争或潜在竞争的;(2)第一大股东持股近30%,其他股东比例不高且分散,公司发现无实际控制人。

共同实际控制人签订一致行动协议的,应当在协议中约定发生分歧或者争议的解决机制。实际控制人的配偶和直系亲属,如果持有公司5%以上的股份,或者虽不超过5%,但担任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除非有相反的证据,原则上,

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对于作为实际控制人亲属的股东所持的股份,应当比照实际控制人自发行人上市之日起锁定36 个月。


焦点问题二:


没有实控人,股票如何锁定


问题:没有或难以认定实际控制人的,发行人股东所持股票的锁定期如何安排?


交易所对于没有或难以认定实际控制人的情况,要求发行人的股东按持股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承诺其所持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锁定36个月,直至锁定股份的总数不低于发行前A 股股份总数的51%。


同时,交易所也列出了不适用的情况,这些情况是:员工持股计划;持股5%以下的股东;非发行人第一大股东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其中,“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投资基金股东”是指符合《私募基金监管问答——关于首发企业中创业投资基金股东的认定标准》的创业投资基金。


答: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对于发行人没有或难以认定实际控制人的,为确保发行人股权结构稳定、正常生产经营不因发行人控制权发生变化而受到影响,要求发行人的股东按持股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承诺其所持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锁定36个月,直至锁定股份的总数不低于发行前A 股股份总数的51%。


位列上述应予以锁定51%股份范围的股东,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上述锁定36个月规定:员工持股计划;持股5%以下的股东;非发行人第一大股东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其中,“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投资基金股东”是指符合《私募基金监管问答——关于首发企业中创业投资基金股东的认定标准》的创业投资基金。


对于存在刻意规避股份限售期要求的,本所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相关股东参照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限售期进行股份锁定。


焦点问题三:


“三类股东”怎么办


问题:发行人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期间形成契约性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三类股东”的,对于相关信息的核查和披露有何要求?


交易所要求形成“三类股东”情况的,应核查确认公司的实控人、第一大股东不属于“三类股东”,中介机构应核查确认发行人的“三类股东”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已纳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并披露“三类股东”相关过渡期安排, 以及相关事项对发行人持续经营的影响。此外,发行人也应当按照要求对“三类股东”进行信息披露。中介机构应核查确认“三类股东”已作出合理安排, 可确保符合现行锁定期和减持规则要求。


答:发行人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期间形成“三类股东”


持有发行人股份的,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应从以下方面核查披露相关信息:


(一)核查确认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不属于“三类股东”


(二)中介机构应核查确认发行人的“三类股东”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已纳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并已按照规定履行审批、备案或报告程序,其管理人也已依法注册登记。


(三)发行人应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披露“三类股东”相关过渡期安排, 以及相关事项对发行人持续经营的影响。中介机构应当对前述事项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四)发行人应当按照要求对“三类股东”进行信息披露。保荐机构及律师应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本次发行的中介机构及其签字人员是否直接或间接在“三类股东”中持有权益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五)中介机构应核查确认“三类股东”已作出合理安排, 可确保符合现行锁定期和减持规则要求。


焦点问题四:


对赌协议怎么处理


问题:部分投资机构在投资时约定有估值调整机制(对赌协议),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当如何把握?


对此,交易所原则上要求发行人在申报前清理对赌协议,但也提出了四种可以不清理的情况,一是发行人不作为对赌协议当事人;二是对赌协议不存在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化的约定;三是对赌协议不与市值挂钩;四是对赌协议不存在严重影响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或者其他严重影响投资者权益的情形。


同时,发行人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对赌协议的具体内容、对发行人可能存在的影响等,并进行风险提示。


答:PE、VC 等机构在投资时约定估值调整机制(一般称为对赌协议)情形的,原则上要求发行人在申报前清理对赌协议,但同时满足以下要求的对赌协议可以不清理:一是发行人不作为对赌协议当事人;二是对赌协议不存在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化的约定;三是对赌协议不与市值挂钩;四是对赌协议不存在严重影响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或者其他严重影响投资者权益的情形。保荐人及发行人律师应当就对赌协议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发表专项核查意见。


发行人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对赌协议的具体内容、对发行人可能存在的影响等,并进行风险提示。


焦点问题五:


持续经营能力如何判定?


问题:影响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情形有哪些?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


交易所认为,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重点关注是否影响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这些考察方面既包括公司所处的国家政策、国际贸易大环境乃至所处的行情周期、上下游供求情况,也包括公司的行业竞争优势、业务转型风险以及重要客户变化风险,还包括技术迭代、工艺过时、研发失败的风险以及财务指标持续恶化、商标专利技术及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技术的纠纷风险。


答:发行人存在以下情形的,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重点关注是否影响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具体包括:


(一)发行人所处行业受国家政策限制或国际贸易条件影响存在重大不利变化风险;


(二)发行人所处行业出现周期性衰退、产能过剩、市场容量骤减、增长停滞等情况;


(三)发行人所处行业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相比竞争者发行人在技术、资金、规模效应方面等不具有明显优势;


(四)发行人所处行业上下游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材料采购价格或产品售价出现重大不利变化;


(五)发行人因业务转型的负面影响导致营业收入、毛利率、成本费用及盈利水平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且最近一期经营业绩尚未出现明显好转趋势;


(六)发行人重要客户本身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进而对发行人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七)发行人由于工艺过时、产品落后、技术更迭、研发失败等原因导致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重要资产或主要生产线出现重大减值风险、主要业务停滞或萎缩;


(八)发行人多项业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呈现恶化趋势,短期内没有好转迹象;


(九)对发行人业务经营或收入实现有重大影响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技术存在重大纠纷或诉讼,已经或者未来将对发行人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十)其他明显影响或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形。


焦点问题六:


存在会计差错怎么办


问题:发行人报告期内存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情形的,应当如何把握?


交易所要求发行人提交首发申请时的申报财务报表能够公允地反映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首发材料申报后,如发行人同一会计年度内导致会计差错更正累积净利润影响数达到当年净利润的20%以上(如为中期报表差错更正则以上一年度净利润为比较基准)或净资产影响数达到当年(期)末净资产的20%以上,以及滥用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以及因恶意隐瞒或舞弊行为导致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视为发行人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相关内控方面不符合发行条件。


答:(一)总体要求


发行人在申报前的上市辅导和规范阶段,如发现存在不规范或不谨慎的会计处理事项并进行审计调整的,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相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并保证发行人提交首发申请时的申报财务报表能够公允地反映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申报会计师应按要求对发行人编制的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的差异比较表出具审核报告并说明差异调整原因,保荐机构应核查差异调整的合理性与合规性。


同时,报告期内发行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保持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若有变更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变更时,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关注是否有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变更的合理性,并说明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理由;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应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如无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或者未经批准擅自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或者连续、反复地自行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视为滥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情形及其原因。


(二)首发材料申报后变更、更正的具体要求


首发材料申报后,发行人如存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应当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对首次提交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调整或补充披露,相关变更事项应符合专业审慎原则,与同行业上市公司不存在重大差异,不存在影响发行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及内控有效性情形。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当充分说明专业判断的依据,对相关调整变更事项的合规性发表明确的核查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行人应提交更新后的财务报告。


首发材料申报后,发行人如出现会计差错更正事项,应充分考虑差错更正的原因、性质、重要性与累积影响程度。对此,保荐机构、申报会计师应重点核查以下方面并明确发表意见:会计差错更正的时间和范围,是否反映发行人存在故意遗漏或虚构交易、事项或者其他重要信息,滥用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操纵、伪造或篡改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等情形;差错更正对发行人的影响程度,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发行人是否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内控缺失,相关更正信息是否已恰当披露等问题。


首发材料申报后,如发行人同一会计年度内因会计基础薄弱、内控不完善、必要的原始资料无法取得、审计疏漏等原因,除特殊会计判断事项外,导致会计差错更正累积净利润影响数达到当年净利润的20%以上(如为中期报表差错更正则以上一年度净利润为比较基准)或净资产影响数达到当年(期)末净资产的20%以上,以及滥用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以及因恶意隐瞒或舞弊行为导致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应视为发行人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相关内控方面不符合发行条件。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好看” 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