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1世纪初什么是新兴行业

沪市主板呈现新成色: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占比已接近30%

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王丹上海报道

主版新经21世纪初什么是新兴行业济调研报告

有些变化已经在发生。

2016年,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的103家新上市公司中,所属战略新兴产业的比例达33%,截至2016年底,沪市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占比已接近30%。

自2014年3月上交所调整服务重心和企业发行上市条件以来,越来越多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选择到上交所上市。这些代表着新经济的新主板公司,如同细胞的孕育、分裂和合成,在沪市这个巨大的培养皿中被赋予新生,展现着一轮又一轮的科技迭代。

为此,2017年1月份21世纪经济报道对在沪市上市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进行了系列走访,并选择其中一批具有样本意义的新经济公司,分为五期推出《新主板新经济调研报告》,试图找寻这些代表着“新经济”的因子,在资本力量助推下如何生长的“密码”。

导读

2017年1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新兴综指和新兴成指,主要选择环保、信息科技、高端制造及高端服务等行业公司作为成分股,以反映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走势。

在这背后,沪市主板已经开始呈现“新”的成色。截至2016年底,沪市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占比已经接近30%。这意味着,一个拥有新经济基因的新主板已经悄然到来。

新主板数据观

这种变化的开端源自于一个政策。

2014年3月以前,企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开发行股份的数量需要达到5000万股以上,即需具备1.5亿元以上的股本规模,而2014年3月之后,该项政策被调整,企业上市地不再与股本规模挂钩,只要满足最近3年净利润为正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发行后总股本不少于5000万元等法定条件的企业均可以申请在上海主板上市。这为中小规模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选择到上交所主板上市打开了一扇门。

数据是最直观的观察维度,以2014年为界,沪市上市公司的产业和规模结构均有显著变化。

首先是在产业结构方面。2013年底,沪市953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仅200家,占比21%,市值总额2.2万亿元,占上海市场的15%。到了2016年底,沪市1182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达到318家,占比27%,市值总额5.3万亿元,占上海市场的19%。三年来,沪市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市值占比提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不乏类似本次系列走访的深圳汇顶科技()、杭州电魂网络()、南京多伦科技()、无锡信捷电气()、郑州安图生物()、北京兆易创新()、上海来伊份()等企业。

规模也是一个很好的衡量维度。2013年底,沪市总股本低于2亿股的中小规模企业仅有5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2014年,新增在沪市排队的中小规模企业(发行前总股本低于1.5亿股)有35家,占全部新增排队企业的比例为47%;2015年增109家,占比62%;2016年增73家,占比52%。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

具体来看,市值规模上,目前,沪市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分别达到1.4万亿元、1.3万亿元和1万亿元;数字创意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在过去三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得到大幅度攀升。

其中,数字创意产业市值规模从2013年底的51亿元增长至2016年底的1891亿元,高技术服务业市值规模从2013年底的244亿元增长至2016年底的892亿元,新能源产业市值规模从2013年底的1526亿元增长至2016年底的4673亿元。

结构和规模只能说明数量,上市公司的质量对于一个市场而言更为重要,在业绩方面,过去三年,沪市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亦整体保持了较好的成长性,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达到14%和13%,远高于同期沪市所有上市公司的4.6%和6%。在九大类战略新兴产业中,数字创意产业和生物产业的沪市上市公司成长性表现最好,而高技术服务业和生物产业的盈利水平最高。

这意味着,无论是结构、规模还是质量,主板的新经济成色已经从大数据中被逐步验证。

对接新经济壮大主板

除了2014年政策带来的迁移红利外,交易所本身的发行上市服务也是这种新主板的重要推手。

“上交所市场服务人员常年奔赴在全国各地,包括西部偏远地区、全国贫困地区等,为新兴产业潜力公司提供专业服务,一些资质颇佳的优质公司更是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动员所内资源全力做好上市服务工作。”1月26日上交所相关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伴随着2014年“新国九条”发布,按照“新国九条”壮大主板市场的要求,上交所提出了新的工作方向,积极争取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优质公司,尤其是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优质新兴产业公司到上交所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A股上市公司中,金融、工业、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占比已达到了53%,市值占比达63%,净利润占比更是达到82%。

“这表明当时大量的社会资本沉淀在了这些传统周期行业中,而合理推断,对新兴产业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资金挤出效应。‘新国九条’以及前面提到的证监会对‘首发企业上市地选择不再与企业公开发行股数挂钩’的政策调整都是在此时应运而生。”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记者指出。

虽然排队等待A股IPO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认为上交所仅服务“大国企、大蓝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扭转企业既有的“唯市盈率”思维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为此,2014年上交所启动中小企业培育万家工程,加大对全国各地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的服务力度,全年通过走访、举办培训会、并购对接等形式,向近3000家拟上市企业提供资本市场融资配套服务。

上述相关人士透露,正是这一系列大手笔的政策变化和工作推动,沪市才有了现在这些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以及后面越来越多申请IPO的新鲜血液。

证监会披露的最新一期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月19日,IPO在会企业有629家,其中,拟登陆沪市主板289家,占比45.9%;中小板117家,占比18.6%;创业板223家,占比35.5%。沪深两市IPO申报数量基本均衡。同时,两市新公司挂牌上市的速度也较为一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后发现,总体上,目前申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代表新兴产业的企业主要有新能源,大消费,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和新材料等五大类,分别有6家、46家、15家、19家和27家公司。

告别“唯市盈率论”

之前,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很多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公司不选择到上交所主板上市,与认为股价达不到预期估值有关。

不过,这种误解正在逐步消除,任一优质企业在沪市主板上市同样能够得到市场高估值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走访的多家上市公司负责人在提到股票上市伊始的估值问题时,大多表示已无过多顾虑。其对于现在对上市地选择考虑最多的是,能否达到上市要求,尽快成功挂牌,还有哪个平台可以给公司带来更高的品牌效应,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这种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当下严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和股东套现行为也有很大关系。

浙江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不可否认,股票市场正朝着理性、规范方向发展,其实,一家企业的估值水平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持续盈利能力、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等,与哪个板块挂牌没有关系。在这位董事长看来,登陆沪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更多的品牌溢价、多维度融资机会和国际化高度等四个方面。

这意味着,“唯市盈率论”的时代已经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沪市A股虽然现在只有一个主板,但从一些细节上看,其已经通过指数悄然细分。

“1200多家上市公司形成了经典蓝筹、新兴蓝筹和潜力蓝筹共同搭建的多层级蓝筹股市场体系,”1月26日上交所在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问题时表示,其中,经典蓝筹以上证180成份股为代表,集中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企业,它们的特点是市值规模大、经营业绩好、发展稳定、分红能力强;新兴蓝筹以上证380成分股为代表,多数是新兴产业公司龙头,它们市值规模适中、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成交活跃;而潜力蓝筹以上证150成分股为代表的,是上交所转型成长的新动力,这些企业典型特征就是市值规模小,发展速度快、换手率高、市盈率高。

1月25日,上交所又推出的新兴综指和新兴成指这一举措或是上述细分的又一新延展。

责任编辑:赵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