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十]
岁月如金,我们年轻
——进入站立时代的“90后”奋斗者剪影
光明日报记者彭靖惠龚亮李丹阳安胜兰
这篇文章中的所有人物都出生于1990年,离现在还有——年
“左手二传丁侠2019年有突出贡献。在球场上,她与队友、袁、张长宁配合默契。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最具观赏性的第二传球手之一。”2019年底,FIVB在描述中国女排队员丁霞时,在这段文字前写下了——“29岁”的字样。
2019年最后一天的下午,丁霞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和前女排队员惠若琪的友情很深。一句话感动了无数网友:“我相信,有一种感觉,让我们不怕年龄。”
“明明还是小!”“最好的你!”2020年1月1日,微博下的这条评论还在不断刷新。中国粉丝不想看,但也要接受现实。他们深深喜欢的球员,出生于1990年,在这一天进入了30岁的关口。
岁月如金,不晚,第一批“90后”都是早年。“十有八九我决心要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出自30岁的《论语为政》,他是人生道路上承前启后的桥梁。成熟却不成熟的年纪,成了永恒的话题。
“30岁的男人老了?”人们不禁要问。这批“90后”刮起了一场大无畏年龄和努力的风暴,把问题抛了回来:“我们年轻!”
当你年轻强壮时,确立你的人生使命
30岁时,方嵘给自己定下了——的目标,改善教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这位年轻的小学校长应该给大山的孩子们一个更安全、更有前途的未来。
一位“90后”作者写道:“‘90后’这个词一直是我心中很常见的词汇。直到有一天踏入职场才知道。原来‘90后’在别人眼里一直是个艰难的存在。”同样是“90后”,方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写字楼里的“办公情况”。19岁的仲夏,同学们在城里找工作的时候,她师范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了山,走到她三尺讲台前。
湖北罗田县希望小学,她工作的地方,在大别山。在美丽的山脚下,孩子们对知识的目光使她很早就坚定了自己的抱负。同学们都觉得,瘦瘦的方校长像一座大山,可以依靠。
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苦而琐碎,方荣除了每天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有的寄宿制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方蓉就帮他们洗漱做饭收拾宿舍;每天早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跑步,在业余时间和他们一起玩。当孩子们有心事时,他们满怀信心地和她说话。就这样,方嵘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是“妈妈”又是“姐姐”,陪伴着孩子成长。
"
我也曾是留守儿童,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方荣儿时家境贫寒,一度面临辍学,在希望工程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2018年,方荣被任命为罗田县希望小学校长,这位曾经的留守儿童,为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重庆市检察院未检检察干警陈鹏宇认为,作家茨威格的这句格言正是自己和许多未检检察官的真实写照。
未检,就是未成年人检察。2017年,一起虐童案件严重刺激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引发关注。陈鹏宇参与到“守护花季”巡讲活动中,为孩子们录制《“莎姐”检察官教你远离性侵害》公开课,并精心设计制作手账,让孩子们扎实学习,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让失足少年重焕生活的希望,让法治意识的根生长在孩子们的心田,就是我的人生使命。”陈鹏宇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展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挽救,侵害众多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监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作为全国闻名的未检品牌“莎姐”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她进学校、走社区,奔走在未成年人需要法律援助的地方。她与志愿者联合发起“莎姐守护·青春无毒”毒品预防作品微信征集评选活动,让防毒拒毒意识传播到更广泛的未成年人群体。
“30岁,我为自己感到骄傲。”陈鹏宇说。
国家需要时,勇立时代潮头
“90后”工程师赵晓龙不怕磨炼,如同他与团队设计研发的坦克战车不惧黄沙漫天和寒冷刺骨的环境。
2013年,23岁的赵晓龙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工作,从此投入国防事业的钢铁洪流。两年后,他开始牵头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设计某新型装甲车。
“一代名战车,国家需要,我也需要。”赵晓龙全身心投入设计工作,他深知兵器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在真正的战场上意味着什么。在做总体布局时,赵晓龙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做出一个大胆的尝试——摒弃传统的驾驶位左置的形式,采用驾驶位中置。
驾驶位中置,其他功能区怎么分配?面对质疑,赵晓龙早已胸有成竹。他和团队成员每天泡在制造一线,高效而精确地进行测量,耐心而细致地调试、改进。
“年轻人真是不拘一格,敢想敢干。”如今,科研所负责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然佩服赵晓龙的胆识,“初生牛犊不怕虎,还真干成了!”
大胆试验的结果,是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把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需要的国防事业,赵晓龙甘之如饴。
“我们青年人这一代,享受了足够多的国家资源,也该多做些事情。”28岁时,刘明侦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她带领团队向新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用的研究领域进发。她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实现新能源开发利用质的突破。
2019年8月17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首型商业运载火箭捷龙一号的托举下,三颗卫星顺利升空。取得这一重大成果的科研团队,主要由“90后”组成。
对于多核系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核间通信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箭载多核芯片就无法真正应用。捷龙一号是我国首型采用集成电气的运载火箭,研发过程常常遇到挫折和难题。
“即使这次任务不需要多核处理器,以后也会用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飞行控制软件设计师李浩说:“中国需要它,我们是为国家进行科研攻关,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不前。”与他同龄的飞控系统软件设计师胡骁也同意这样的看法:“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促着我们向重重困难进发。”
一番努力下,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在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年份,感受到了最幸福、最自豪的时刻——望着捷龙一号划破长空、直刺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