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玩游戏、订餐……自去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以来,为近9亿微信用户提供了诸多便利。据记者调查,由于开通成本低,无需写代码,微信平台上用户众多,部分非法现金贷款也被伪装后以小程序形式推出,继续非法从事贷款业务。
“黑贷”转战小程序,有公司遭投诉千余次
2017年12月,中国银监会、央行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号文,明确要求暂停新批准的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无具体场景和指定用途的暂停发放网络小额贷款。
近日,记者在微信小程序中进入“贷款”搜索,随后列表中出现了个人无抵押贷款、黑户新增贷款、二次贷款等数十个相关小程序。额度从200元到10万元不等,所有这些都声称是“轻松快捷的贷款”。
记者逐一查看了关于贷款的前30名小程序,发现8个小程序在工商登记信息中属于具有小额贷款业务资格的企业,其余小程序基本属于违规贷款业务。这些小程序分为几类:
——通过小程序引流到网贷APP。在一个名为“借贷王”的小程序中,填写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记者被引导到手机app商城下载了一款名为“借贷币”的app。根据用户协议,本APP属于上海腾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查询,公司工商登记信息经营范围明确规定不得从事增值电信、金融业务。
在“收集投诉”平台上,针对该公司的投诉有1000多条,主要是“变相收集高兴趣”“暴力收集”。
——搭建类似“借贷超市”的小额贷款平台。在一个名为“去哪里找贷款”的小程序中,其服务类别被标注为“书报/视听/视频/游戏/动漫”,但网上小额贷款却有很多,包括“校园贷”、“工资贷”和“公积金”。
据记者核实,大部分匹配小额贷款的小程序法人都是以“找名目”的方式超范围经营。
其中——笔个人贷款横行。在一个叫“贷款度假”的小程序里,有一个咨询“贷款计划”的深圳手机号码。拨通号码后,记者提出借5000元做一个月的周转,对方提出了一个月利率20%的“砍头贷”:即借5000元,实得4000元,一个月后还6000元本息。
记者发现,这些明显违法的现金借贷程序与合规网贷公司的程序混杂在一起,用户很难分辨哪一个是合法的。
据了解,腾讯制定了推出小程序的具体规则,包括“每个人类小程序每自然年有2次更名机会,非人类小程序需通过微信认证修改”、“小程序头像及介绍每月可修改5次”、“服务范围每月可修改1次”、“特殊行业需提示特殊资质”等。
据记者调查,部分小额借贷项目以个人名义申请开业,服务类别包括综合生活服务、公关、推广、市场调研、家政服务等。
某知名现金贷款公司负责人表示,新规出台后,一些非法小贷公司的网站被封禁,于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小程序平台。“因为成本低,不需要写代码,微信平台上有很多用户愿意来这里搭建平台。以各种方式设置类别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避免监管审查
。”为了解现金贷小程序的上线难度,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到一些小程序“代开发者”,并以某借贷公司福州分公司业务代表的名义向其了解小程序的上线流程。据某“代开发者”称,申请小程序一般可分为个人和企业申请,企业申请要求提供工商营业执照等信息,个人申请则无需证明,只是缺少附近和支付功能。他建议记者,如果未取得相应资质,可以个人名义申请无需营业执照的类目,如家政、丽人等,审核通过后再换上需要展示的内容,一般没有人投诉就不会被封号。
另一小程序“代开发者”则表示,如果不在小程序上做交易,只是单单做一个扫码引流页面,平台也不会轻易作封号处理。
记者30日就上述问题函询微信官方,对方答复称,在小程序的前置审核方面,微信官方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第一、小程序主体真实性审核;第二、小程序账号基本信息审核,如名称、logo、简介、类目等;第三、特殊行业类目需添加符合法律规定的资质,比如非银行机构从事、提供借贷或借贷信息服务的法律法规依据,和相应的资质文件都要进行提交审查;第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公众号、小程序主体的信用识别能力,以及对违规主体的账号提前发现。
记者还被告知,针对不少成功“躲猫猫”上线的黑贷小程序,微信方面目前已经根据关键词策略清理了数百个恶意的“借贷”类小程序。而针对小程序名称与类目存在不符的情况,也开始进行排查处理。
记者发稿前,发现通过“贷款”“现金贷”等关键词已无法搜索到相关小程序,但是能够通过“秒借”“立下”“黑户”等非法现金贷业内专用术语搜索到相关小程序。而且,在“曾用过”项目下,记者前几天打开过的贷款小程序依然能够登录。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教授表示,微信小程序作为新兴的开放型平台工具,具有强大的网络引流作用,对互联网领域中活动的个人与企业都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平台的经营方应当承担起更大的监管责任,以此倒逼其加强对开发者的约束。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法仍处在草案阶段,对微信小程序等的管理主要依据是《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位阶较低的规范,这给提升监管质量带来一定难度。
杨东建议,网络信息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应该采取联动措施,对确有违法活动的企业个人等依法进行处罚。
薛军认为,一方面应尽快推动相关法律出台,补强规范效力;另一方面则应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处罚措施,包括:完善开发者实名制、建立多次违法主体“黑名单”、强化小程序核心内容审查技术手段,以及小程序分级分类制度。
有专家建议,微信小程序应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一键投诉”和高效的“投诉反馈”机制。微信方面表示,欢迎提供更多的线索,举报违规小程序,并希望与开发者、用户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小程序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