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同样的事情,一个人表达出来可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而另一个人表达出来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涉及到一门说话和表达的艺术。会说话,会表达,能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帮助很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口语能力呢?西瓜视频,的创造者李永乐老师向我们解释了框架效应是什么,并告诉我们如何说话才能让人喜欢。
在西瓜视频,李永乐老师首先向我们解释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案例,——种亚洲疾病。亚洲疾病问题是由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卡奈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提到一种亚洲疾病正在席卷美国,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有600人死于这种疾病。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对治疗计划有两种不同的描述。描述方法是A:经过治疗,最终存活200人。描述B:治疗后600人全部存活的概率是1/3,没人活的概率是2/3。第二次实验,换一种方式,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再描述,描述方法A:治疗后死亡400人。描述B:治疗后600人全部存活的概率为1/3,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第一次实验中,72%的人选择了治疗方案A,而第二次实验中,78%的人选择了治疗方案b。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实验A和实验B是同一结果的不同陈述,但方式不同。然而仅仅通过改变一种说法,就有了如此大的实验差异,于是Karnaman和Tversky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当我们描述同一个问题时,人们心中的参考点会有很大的不同,最终的选择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从西瓜视频李永乐讲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人们的感受完全不同。从这个例子的进一步扩展,我们可以得到框架效果。
2.什么是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其实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框架效果分为三类。第一类叫做风险选择框架,这就是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收益的时候,人是规避风险的,有损失的时候,人是规避风险的。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风险框架和确定性框架下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二类是特殊框架,是指人的心理中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的存在。当一个问题被正面描述时,人们更愿意接受,而当问题被负面描述时,人们会下意识地拒绝。比如医生做手术时,如果医生说有10%的概率死亡,这是一个否定框架;当医生说有90%的恢复机会时,这就是积极的框架。最后一个框架叫做目的性框架,指的是为了实现一个项目而描述问题。为了让大家对这些帧效果有更好的了解,李永乐先生给出了几个生动的例子来展开,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视频了解一下。
从亚洲疾病问题和框架效应中不难发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令人信服,喜欢自己说的话,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前者似乎总是很顺利的工作和生活,而后者往往感觉处处受阻,不顺利,这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在说话之前,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思考如何表达更容易接受。如果我们在“处理”我们想说的话,我们可能会发现生活和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说话是一门艺术,你对这门艺术掌握多少?更多科学原理和知识,去西瓜视频,搜索:李永乐老师,让你学到更全面的知识,学到更多以前不知道的实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