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青铜官方音乐,千年未还。”李白的诗写了铜山之美,令人向往。铜在古代被称为“黄金”或“金吉”。
《汉书律历志》记载“铜是事物的本质,对于燥湿寒热不改变其形状,对于风霜暴晒不改变其形状。”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形成至今约4500年,青铜黄金时代(夏至、战国)延续了1600年。
到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铜艺术的艺术变得越来越神秘,生活中铜的味道似乎越来越少。今天,让我们走进青铜艺术家族,听听这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郭,艺名巴秋,青铜艺术世家艺术总监。青年雕塑家、当代画家,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天津工业大学艺术系导师,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雕塑创作工作。作品多为抽象写意风格,善于将生活感悟融入作品中。看他的作品,可以体会到一些生活的意境。
出生于山东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郭,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经常把作业本上自己感兴趣的画和课本或绘本上的画进行对比临摹,有时还会用粘土塑造周围的人物和小动物。
自从考入美术学院雕塑系,我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雕塑专业。至今,他一直从事雕塑的学习、研究、创作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到东方传统美学的影响,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在雕塑造型中突出线条的表现力,追求作品轮廓线的节奏感、身体丰满感和内心的平静感。在创作中,他始终致力于对美的本质及其核心价值的阐释,即儒家所说的,美是道德理想的完美实现;道家说,美是绝对自由的;正如佛教所说,美意味着超脱。
郭介绍:铜艺术因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而不为世人所知,给人一种神秘感。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不能归普通人所有,而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作为保存记录和颂扬功德的礼器流传于世。在如今的人们心目中,一提到青铜器,大家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博物馆的古董和城市广场上的雕塑,给人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感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大增加,人们开始慢慢了解和接受铜艺术。但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起点高,真正能传承古代青铜艺术的人很少。
郭等几位创始人在青铜艺术家族建立初期也走过了一些弯路,但他们因为热爱这门手艺而坚持至今。他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产品的定位。
起初大家都是创作的一些偏雕塑学术性的作品,极富个性的造型和高冷的价格,却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需求。
这个状况,让铜艺世家几个创作人有些堪忧,也让他们得以反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考虑如何创作出大众所接受,又能符合铜艺世家的品牌愿景。最终经过反复调查把重点锁定在铜艺世家这四个字中的家字,去体现一种家文化,摆设在家中能营造一种氛围,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态度,铜器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正好能迎合这个需求。

铜艺要想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大众接受,在创作题材和生产工艺上必须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在具体的创作和生产中,铜艺世家的产品有不同于传统的工艺品,总体定位在彰显东方美学本质,具有传统美学特征的现代铸铜工艺艺术作品。

从形象上具有传统的意义又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造型更现代。铸铜工艺更现代,颜色处理上更丰富。

于是,郭召兵想到了古人们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动物和植物的身上,通过动物和植物表达情感,如“十二生肖”就是动物形象,还有许多装饰性的纹样多是从植物的形象上发展而来。所以动物和植物在中国传统的造型领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日上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人们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渴望得到喘息的机会,使内心得到一片平静的天空,禅宗文化提供了这种可能,所以禅与艺术的结合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铜这种材料,作为一种传统的贵金属,在中国具有象征意义。古代象征权利的“鼎”、象征财富的“铜钱”等都是铜质的,另外铜在中国还有镇宅驱邪的意义。所以铜与艺术的结合在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说到铜艺这门工艺,常用的就是失蜡铸造法,其特点是能铸造出形状非常复杂、精细、美轮美奂的铜器,从泥塑、灌型、修胚、再造型,修整、铸造,再到抛光打磨表面处理等,需经过几十道手工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是环环相扣的,某一个步骤没衔接上,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失蜡铸铜法成品率不高,需要手艺人沉下心来,专注去做一件事。一个细节的确定,而进行反复修改,甚至耗费数月,郭召兵和他所在的团队每个人都会本着还能够更好的心态来完成作品的创作。
在延续了古法失蜡铸铜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就是“创新”,结合现代的工艺,加以升华和优化。

在这期间,郭召兵和其他同事用2年时间,研发出了“焱彩高温灼色”,这是一种能丰富铜器色彩,又能保持铜本身的金属质感的一种铜工艺着色技法,不同于丙烯喷漆,颜色过于死板没有层次。
炎彩高温灼色是通过对高温的把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铜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不同温度下,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通过一层层的覆盖,就像是画油画一样,灼色丰富而富有层次感。因为只有很轻薄的一层,所以又能感受到铜器的金属质感和厚重感,既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又不乏铜器的高贵。

郭召兵说,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艺术作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趋势。艺术不应该只单单是美术馆、博物馆及其他艺术机构的座上宾,供人们非接触性的参观与欣赏。艺术只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们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才会体现出艺术的生生的不朽活力,其真正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