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气
夏天的开始
柳树的花盛开了
小雨过后,小河翻了个身
长夏,节气,确立于战国晚期(公元前239年),表示季节的变化,是一年四季立夏的日子。在“长夏”前后,只有中国福州至南岭线以南的地区,树木黑压压,城楼倒映池塘,才是真正的夏天。
长夏看三鑫
俗话说“长夏有新味”。三个新品种是樱桃、李子和小麦。樱桃上市了,李子还藏着,小麦早黄了。
漫长的夏天有三个等待期:“甲虫鸣,蚯蚓生,瓜生”。当你到了漫长的夏天,走在田野里,可以听到一只叫“果果”的棕黑色青蛙的高亢鸣叫;充沛的雨水、湿润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使长期在土壤中沉睡的蚯蚓开始出现;红薯的藤蔓似乎得到了信号,它们迅速爬了上去。不一会儿,树枝水平倾斜,绿叶掩映。
夏木已经成为影——的习俗
1.吃鸡蛋。民间有“长夏吃鸡蛋,石头砸鸡蛋”的说法,意思是长夏吃鸡蛋,人就会精力充沛。
2.称人。长夏吃午饭,有称人的习俗。古诗词云:“长夏秤人重数,上梁笑。”人们挂一个大木秤,秤钩挂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在凳子上称人。
3.吃长夏饭。在漫长的夏天的这一天,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我们必须吃各种不同图案的米饭,如黑米、豌豆和糯米.主料是最常见的大米,但因为加入了各种时令材料,不同的颜色都发生了变化。
4.吃意大利面。中国北方种小麦,长夏玩耍的是小麦
1">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5.喝茶。我国江西、扬州等地有立夏饮茶的习俗。夏天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

立夏时节话养生
戒燥戒怒
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立夏后养心是第一要务。养心要做到“戒躁戒怒”,静养身心,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保持内心安静、情志开怀,以降心火。

增稀减肉
立夏后常因气候燥热而食欲不振,其实这是因为湿热蕴积在内,肠胃缺乏运化动力的反映。胃喜潮湿,因此多吃稀食是顺应胃气的重要方法。早晚喝些大米或薏米粥,体质弱的人还可以增加一些红枣或者生姜。肉类与油腻性食物则是阻碍肠胃消化的“绊脚石”,在保证每日所需的基本蛋白质以外,最好减少肉类的摄入。

增酸减凉
夏季更易发生脾胃不和及脾虚等症状。因此,护养脾气不能过多食用寒凉食品。而应以温补为佳。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具有健脾的功效。常吃一些番茄、山楂、猕猴桃等略带酸味的水果,能够敛汗祛湿,有助于生津解渴、健脾消食。

适当午睡
立夏时节 ,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睡眠方面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 ”,尤其要适当午睡, 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END
来源:综合网络整理
编辑:张庆芳
核稿:王劼 刘文婷
校对:谭清 刘云 管子懿
【来源:诸城人民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