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课外辅导市场依旧火爆。近日,通过调查采访,《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学科培训火热的同时,被悄然叫停的“青年凝聚力班”又“复活”了。不仅可以在网站上查到机构的招聘行为,还可以在幼儿园门口以幼小衔接的名义公开宣传、公示机构。他们都把“提高能力”作为第一要务,都声称名额少。业内专家指出,年轻人要培养多方面的好习惯,而不是机构提到的“学习能力”。家长要提倡助跑而不是跑路,辨别好的和不好的培训机构,理性减少教育焦虑。
招生依旧
孩子即将入园上课的王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幼儿园门口总有几家培训机构在招生,在7月底最后一个假期前,一些培训机构还在打着连接幼小的旗号进行宣传和宣导。去年夏天,教育部明令禁止社会培训机构以学前班和幼儿连线的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记者来到王女士提到的培训机构:巨人学校水寨子校区(巨人教育被美股上市公司Elite Education收购),校园内没有发现任何年轻凝聚力的宣传内容。当记者问及是否有年轻衔接班当家长时,前台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很敏感,没有传单,但小巨人学校有这个内容”。小巨人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有报名后转校的学生,9月份就没有名额了。”
在团结湖校区第一阶段,记者看到学校门口还写着“专科”字样。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背景的专家创立。自2009年成立以来,它只是一个年轻的连接。截至目前,北京共有7个校区,团结湖校区有5个班级。今年春节过后,9月份开始的课基本都已经补齐了。当记者提到国家政策对幼小衔接的管控时,该负责人坦言:“我并不觉得太受影响,家长的需求还是存在的,我们会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相关习惯,并覆盖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内容。”
后来记者去精英智汇学校蓝港店,发现年轻的搭桥班已经改名为思维培训班。记者深入询问,了解到大年班基本没有名额。工作人员强调,有必要评估适合儿童的课程。如果需要去海淀的小学或者国际学校,有合适的高强度产品。
不仅仅是线下,记者在网上发现,聪明人也在以思维培训班的名义招收青年学生。记者致电望京校区,工作人员表示只剩下三个名额。在智恒教育官网,记者不仅看到了链接少年的宣传,还出现了链接少年(准备入园)的课程产品。
教育体系症结
北京商报记者今日发现,在教学形式上,除了8至10人围坐的精英至智慧学校外,培训机构还将采用小学课桌椅,班级类型和课程设置与小学几乎相同。每个班有20多个学生,有一两个班主任
,每节课40分钟,数学、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学科全有涉及。价格上,记者采访到的幼小衔接机构包含书本费等普遍收费在5000元/月上下。在产品形态上,幼小衔接班大部分以全年班的形态存在,以往半年班的产品几乎消失。这意味着,孩子要不选择幼儿园大班,要不选择幼小衔接班。有公立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原本小班、中班时三个班的规模,升入大班后至多剩一个班的体量。为何幼小衔接班会屡禁不止呢?说到底,除了有培训机构贩卖的“焦虑感”,还是有刚性需求存在,而导致这一需求出现的症结,跟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体系不够连贯有着关联。
双胞胎女儿刚从幼小衔接班毕业的夏女士谈及报班初衷时说道,“幼儿园要午睡,小学没有;幼儿园玩游戏为主,小学分科目进行课堂教学;现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拼音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内,对于零基础的孩子是很难的。这些不去幼小衔接班孩何谈适应?身边孩子都上并学习了知识点,如果自己孩子不上,很可能就会跟不上进度,影响自信心。而且公立校还好,有很多好的民办校、国际学校仍然采用面试的方法进行招生和分班,这无疑在考验着孩子学前的知识积累。”
据北京朝阳区某公立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其实幼儿园大班越来越多的做着跟幼小衔接有关的习惯养成教育,比如每月开设家长讲座,讲解如何帮助孩子完成幼小衔接;带领孩子不定期参观学区内的小学,亲身体验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课堂学习规范,开设小学模拟角,开展任务式教学等,让幼儿对小学的各类学习生活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有观点认为,如果幼儿园不能过多渗透小学教育教学内容,那么小学就要改变和完善现行教学模式,给予孩子更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否则幼小衔接班就不可能真正消失。
合力解决焦虑和抢跑
除了体系问题,形成需求的另一大原因便是家长的抢跑思维及家庭教育缺位所致。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走访的机构中,大多宣称以激发孩子逻辑思维、记忆力、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为主,培养行为规范,配有一年级的学科内容。幼小衔接超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内容已成常态,目前在教育领域进行创业的科幻作家郝景芳曾说过:“中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功能,无疑是选拔。”而选拔则意味着竞争,竞争则有优胜劣汰,这样的压力向下传导至小升初、幼升小,造成如今的普遍“抢跑”状态。
在北京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钟亚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孩子重点培养的不是所谓“能力”,而是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兴趣。
“相对于家长认为的幼小衔接就是花钱送去辅导班,提前学习汉语拼音,认识大量汉字,会做50以内的加减法或记住多少单词,我认为,幼小衔接更多的该是培养幼儿对于上小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硬的身心素质和一定的社交能力,从而建立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这些是孩子社会化的开始,是真正的起跑点,”钟亚利补充道,而且教研是学校的长项,是培训机构的短板,怎么教、教什么,公立学校完全可以解决。我已经看到越来越多来自培训机构的老师到学校去面试求职。
此外,钟亚利还谈道,家长要摒弃只要花钱送孩子去幼小衔接班就能真正做好衔接工作的观点。如何建立任务意识、目标规划,调整生物钟等,家长才是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人。往往在学前对孩子在各种辅导班投入较大的家长,孩子上学后的表现反而会让它失望,这是因为起始方向不对,而家长就会更加焦虑报更多的班儿,这就是超前教育的危害。
北京商报沸点调查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