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韩勋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军曾在和朋友吃饭时谈到最近资金紧张,朋友建议他试试银行贷款。
彭军问了一个小微企业主都会问的问题:“我们能从那些从来没有借过钱,也没有东西可以抵押的公司借钱吗?”
在上海,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肖像后面的大平台
上海韩勋软件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主要开发和销售消费品行业的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在彭军的印象中,这类企业很难向银行借钱。
在朋友的指导下,彭军下载了中国建设银行名为“懂你”的APP,并在网上签署了委托书,允许该行访问与自身企业相关的政府公共数据。等了一会儿,APP显示他的公司可以申请110万元的授信额度。
“我从来没有和中国建设银行打过交道,能借出去吗?”彭军带着怀疑去了建设银行,但他没想到仅仅通过开户就能贷出真金白银。
彭军不知道的是,在他等待的“短暂时间”内,银行通过他的授权从一个大数据平台获取了他的相关数据,并借助银行自身的大数据分析、建模等金融技术,迅速为中文查询软件画出了一幅“精准画像”,与之匹配的授信额度也应运而生。
这一画像背后的大数据平台,就是2019年底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合力打造。
作为上海首个公共数据开放示范应用,大数据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已开放与普惠金融密切相关的企业登记、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纳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明专利、商标注册、不动产抵押、行政处罚、司法诉讼等近400项公共数据。其中,社保缴费、住房公积金、发明专利等数据首次向银行开放。
这样的数据无疑是银行一直在寻找的“宝藏”。如今,已有18家银行推出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不仅汇聚了工、农、中、建、运、邮等大型国有银行,还吸引了浦发银行、中信、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以及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
截至目前,已有18家网上银行从平台调用数据超过200万次,超过5.4万家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700多亿元贷款提供数据支持,大大提升了信贷投放的精准性和力度。
升级背后的朋友圈
在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这个金融数字化的代表性平台迎来了全面升级。5月19日,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正式上线。
平台从1.0到2.0发生了哪些变化?
yle="font-size:15px;">机构数量和类型正在升级。2.0版本进一步增加了参与银行的范围,新增了上海华瑞银行等9家银行,参与银行机构拓展到27家。同时,支持金融市场和保险机构参与,将应用场景拓展至挂牌上市审核、科创企业甄别及保险保障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股交中心等3家金融市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和太平洋安信农保上海分公司等3家保险机构首次接入。至此,参与试点的金融机构已达33家。“疫情期间,我们赔付了一批小微企业,每家12万美元的赔付金额虽然比不上那些大企业上百万美元的规模,但可能就是那么一小笔钱,就能让一个小微企业活下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白帆感慨。“现在我们作为保险机构加入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可以利用大数据手段,对企业信息交叉验证,便于更加高效和精准地支持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小微企业,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数据维度也在升级。平台听取金融机构的建议,致力于开放更加丰富的政务数据。2.0版本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上海市民政局等部门支持下,首次实现了涉农管理、民政管理等公共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包括农作物生产经营、农产品交易量、农业补助发放、示范家庭农场等公共数据以及婚姻状态核验等。此外,上海市税务局在首批开放公共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开放了变更登记信息和申报信息等纳税信息数据。
对于银行而言,丰富的数据为他们提升服务水平带来了更多可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部副总经理夏伟锋介绍:“这让我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受益匪浅。平台提供的数据不仅可以应用在贷款前端,也会让我们的贷后管理更加稳健,产品开发更加多元,线上服务更加高效。”
“2.0只是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的第一次升级,我们将不断加速扩展大数据的朋友圈,推动更多部门开放数据,支持更多的金融机构提升数据利用能力,充分挖掘公共数据背后的金融价值,推出更多线上产品,助力更多中小微企业发展,将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打造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栏目主编:张杨 文字编辑:张杨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