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和一位妈妈聊天。
她问我给孩子报了什么班。我说我的孩子才三岁,没有报任何班。
她很惊讶:“你真冷静。我儿子三岁的时候,上过好几个班。”
母亲自豪地说,儿子5岁了,已经认识1000个单词了。
为了让儿子多读书,她报了好几个学前班,家里贴满了识字的海报。每天晚上,她都会盯着孩子看几个小时,不学习就睡不着觉。
现在,孩子们不仅要学会阅读,还要背诵乘法口诀。他们还打算报名参加英语辅导课。
她感慨地说:“据说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家长现在就应该帮孩子跑路。”
她一边说,一边举起手看了看手表。是时候回去学习了。
她带回了那个玩得很开心的孩子。孩子显然不想回去讨价还价:“妈妈,我可以再玩十分钟吗?”
我妈很严厉地回答:“我就是知道玩,就是抄的不快。我马上要吃饭了,晚上还有别的任务。”
这孩子最终还是没有忘记他的母亲,痛苦地离开了。
看着孩子无助的背影,我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想起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诚的话。
他说,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
在北京,一个有年轻人脉的学前班基本靠“抢”课,要提前几个月预约。
在杭州,一位教师对1000个家庭的调查显示,50.28%的孩子参加过补习班,其中一半以上。
不仅普通父母为孩子的“起跑线”焦虑,明星父母也不能幸免。
世界小姐2岁女儿教艾琳读书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但遗憾的是,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做法,其实是没有用的。
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在一年级的学习上有优势;
但到了三年级,感觉学业负担重的孩子比零基础的孩子高6.55%。
德国研究人员比较了50所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和50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
结果表明,儿童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维持到四年级。
从四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的成绩
出现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孩子。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亦有时。
抢跑可能会“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不过是拔苗助长。
少年天才张炘炀,两岁认识两千多汉字;两年学完小学六年的课程;初、高中都是跳级上;
10岁考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后又成为北京工业大学最小的硕士生。

但父母盲目的拔苗助长,让张炘炀的学识和心智没有同步发展。
他不擅跟同学交际,自私虚荣,甚至逼着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子。
被网友称为“智商的巨人,情商的侏儒。”
上海的张方,在父亲的辅导下,13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而轰动一时。
毕业后找工作却屡屡碰壁,直到年近半百还没找到一份正式工作。
张方说:“我最后悔的是没按正常的年龄上学读书。也不会让儿子走我曾经的路。”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往往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耗尽了自己的力量。
而那些从小抢跑的孩子,即使长大后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很难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格健全的人。
郑爽从小受到妈妈的“军事化管理”。
为了培养女儿的艺术特长,5岁时,妈妈就送她参加钢琴、长笛、舞蹈等各种兴趣班。
练钢琴练不好,妈妈就用痒痒挠打她的手;不停地参加各种演艺大赛,拿不到奖就被惩罚。

她没有童年,小时候都是在苦练各种才艺中度过的,恨不得把时间掰开两半来用。
郑爽早早踏入演艺圈,从名利的角度来看,她成功了,可她甚至没有“成熟”。
在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中,节目组的其他人评价郑爽:
“不太好沟通,不能玩到一起。她无论何时都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到了焦虑的地步。”
在《女儿们的恋爱2》中,她跟男朋友张恒吵架后主动示好,张恒却始终拉着个脸。最后郑爽委屈的哭了,张恒还是一言不发。


其实,在每一段恋情中,她都是“卑微”的一方,极度缺乏安全感,就算面对名气远没她大的张恒,也还是小心翼翼去讨好。
她曾在镜头前崩溃大哭:“如果我胖了,谁还会喜欢我。”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说:
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成熟都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
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孩子抢在起跑线,倒在赛中间,输在终点前。
人生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拼尽全力让孩子抢跑,只会磨损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所以前几年,教育部就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诫家长学校,要让孩子“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例如,一个5、6岁的学龄前儿童,只要“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就好,只需要“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即可……
而在很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
比如德国,甚至把禁止学前教育写进了基本法,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因为“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
学者杨佩昌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
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
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
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
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可这个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国家,却承包了全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婴儿遗忘症,就是说人们3岁前的大多数记忆,会被遗忘。
认识的字、记住的单词、背会的古诗,很快就会消失在他们的记忆中。
但是这些消失的幼年记忆,却会深入骨髓地影响孩子这一生的情绪和心态。
为人父母,我们最应该在孩子的“内隐记忆”里留下点什么呢?
是逼他背古诗、焦虑地给他看识字卡?
还是与他一起游戏、游玩、读绘本?
抑或是在他哭泣时给一个拥抱,他失败时给一声鼓励?
答案一目了然。
有这么一个3岁的小男孩,每天早早出发去幼儿园,但却经常最后一个到达班里。
因为在这条上学路上,他要趴在门缝里看看人家的院子。

数数地上被踩扁了的小蚯蚓。

瞅瞅从树上掉下来的枯叶。

踩踩雨后的小水坑。

和断了角的小绵羊打招呼。

还要时不时地往回走走。

教育家孙云晓说: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
这个孩子的妈妈做到了,这个孩子也让人羡慕。
在他懵懂的认知里,这个世界是丰富且有趣的,妈妈是耐心且温暖的。
等他长大了,街边的树,路上的蚂蚁,幼儿园里的玩伴……这些可能都会忘却,但那种无忧无虑的幸福感,却能在生命里储存一辈子。
罗素在《征服幸福》中写道:孩子就像是幼小的植物,得不受打扰地呆在同一片土壤,才能好好地发展。
为人父母,像养植物一样来养孩子吧。
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呼一吸……
让他在3岁时有3岁的快乐,5岁时有5岁的自由……
让他会跳会笑会闹,保持好奇、保持创造力、养成好习惯。
人生是场漫长的马拉松,重要的不是抢跑,而是在起点蓄满能量。
好的父母,都会允许孩子慢慢来。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