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度低利息”“快速审批”“部分零利息”“灵活还款”.
现在网上有一些活跃的贷款平台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交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轻松办理相关贷款。但记者发现,部分平台存在强制支付、高利率、暴力催收等乱象。专家呼吁,需要继续为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平台建立进入壁垒和信息对称规则,公民也要量入为出,对未来过度消费和透支持谨慎态度。
借款
只注册未申请 钱却主动打卡
前不久,正在玩手机的石先生,在某App下看到一则贷款广告。出于对自己额度的好奇,他登录了两个贷款平台页面。注册提交姓名、手机号、银行卡等信息后,页面提示“审批中”。“当时我想看看能有多少贷款额度。我以为是审计配额。结果第二天就在卡里拿到了两笔贷款。”
“我在‘鲁班金库’和‘周转必备’里根本没有申请贷款,只提交了资料。结果平台强行付款,贷款期限只有三天左右。”史先生说,“鲁班金库”下的1000元三天就要交1600元;而“周转所必需”则强制支付1040元,三天后还2000元。看到这么高的还款额,在咨询了别人的意见后,很快就把钱退回到原来的方式。然而,几天后,我接到了两个平台的催款电话。“这些电话号码说起来很奇怪。手机显示器是柬埔寨的。乍一看有问题。”
史先生说第一天晚上就填了资料,第二天下午两个平台的钱就到了。“两个平台的时间前后只有半个小时。”这两笔钱原路退回后,鲁班金库打来的电话有所减少,但“周转是必须的”依然每天打十几个催款电话。“我没有贷款,为什么要还?”
“他们简直是在骗人。他们可能涉嫌欺诈、高利贷和‘砍头利息’。”石先生说,这两个贷款平台都是一个App里的引流广告,“不还,还了也没用”。接下来,他准备带上证明材料和银行流水,去派出所报案。
记者在网上搜索了“必要周转”和“鲁班金库”等。有网友表示,自己也遇到过被强制付款的情况。有网友提醒,“不要乱填信息,会被强制填信息。”“没有客服,信息会被强制”.
高息
借钱快还钱多 想还清不容易
目前,虽然一些网络平台或金融机构号称“高额度低利息”、“审批快”,但当部分用户向相关平台机构借款时,往往金融意识较低,对贷款种类等事项并不完全了解。只有当他们真的需要还款时,才发现实际利息并不低。
“当时一共借了3.4万元,没怎么注意条款就签了合同。现在发现总共要交7万多元。”上班族艾女士说。2018年向某金融平台借钱。“当时工作人员说消费贷款利息低。我自己也没照顾那么多。我没有注意还款周期。我在网上签了合同,还了银行卡。”现在两年多过去了,艾女士有一种贷款很快就会还清的印象。
然而,令艾女士没想到的是,最近她的手机上仍然有一条消息,说她要扣钱。“我在他们平台下载了App查看,原来借的3.4万元分54期还了。目前已偿还32期1,368.39元,共计43,776元。还有22期共计3万左右,相当于交了7万多元!”艾女士说,如果申请提前还款,就要还2万多元。她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年利率接近40%。“受疫情影响,班级不多。这笔贷款已经影响了我的生活,我负担不起。”
和艾女士一样,吴先生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去年,我仔细算了一下我借的2.9万元贷款。”吴先生说他借的贷款需要偿还
这个利息算下来年化高达41%了,太吓人了。”吴先生说,因为自己眼下没有工作,暂时没有了经济来源,自己内心十分着急。而在“黑猫投诉”,针对该金融机构的投诉量已经突破40000条,而其他贷款平台也有类似投诉。“高利息”“高利贷”“利率高”等,都是一些用户投诉使用的高频词汇。
催收
短信电话轰炸 骚扰亲朋同事
相比起利息点数,更大的烦恼是来自每月约定分期还款的日期前后。记者了解到,一旦临近还款日,借款人通常都会收到来自平台或机构的短信和电话,很多人饱受电话催收、语言暴力恐吓等威胁,甚至“爆通讯录”骚扰其家人和朋友,也成为一个常态。
在某网站一则《投诉无门,痛恨网贷平台》的帖子中,一名网友表示,自己每一期都按时还款,不过平台每个月依旧要打电话提醒,且面临言语上的威胁恐吓。“1个不够打10个,不按时的话,只要差一天,就有态度恶劣的人,告诉你法律法规等。甚至你不接电话,就打到你电话没电,或者换着全国各地的电话号码打,个人的电话隐私就这么不值钱?”该网友感叹:“还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要进这个坑。”
记者注意到,除了平台之外,与平台合作的一些第三方催收公司,在催收环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手段。
“我是在某平台贷款的,最近还款资金有困难已向客服反映,客服也同意延缓时间上征信记录。但是,第三方催收公司却非常烦人。”吴先生表示,第三方催收公司在自己未失联的情况下,威胁说要逐一“问候”家人朋友和同事,同时还威胁要去居委会贴海报让自己身败名裂。担心如果因此而丢了工作,还款则将会更加困难。“催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个人权益。我的诉求就是要求平台介入协商还款事宜,要求停止恶意催收,停止骚扰联系人。”
在“黑猫投诉”检索发现,针对互联网贷款平台和金融机构恶意催收、暴力催收等的投诉举报高发。在不同品牌和类型的贷款机构之下,都有多条类似投诉。
破局
用监管穿透“千层套路”
记者发现,在网络中的一些群组里,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还不起”“还不上了”。以某个具体的贷款平台或机构名字搜索,在其相应的贴吧中,均有不少网友发帖询问,交流如何面对恶意催收、怎样妥善结清贷款等。
“不论金融机构还是类金融机构(平台),都要纳入穿透性监管。不怕有几层套路,但要能看到其最本质的金融逻辑是什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说,针对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强化其机构合规性、完善性监管。“一方面,要有准入门槛,不能像原来的一些P2P贷款那样,不怎么经过金融的监管,但实际上却放大了金融杠杆;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信息对称的监管,要把相关金融的规则和信息说清楚,不能套路用户。”
盘和林认为,无论普通网贷也好,消费贷也罢,接下来都需继续立好相关金融机构、类金融平台的准入门槛和信息对称规则,只要不符合条件,就可以认定是违规的。这样一来,有利于相关部门监管,老百姓也容易识别和维护权益。过去经常强调消费者要加强自我保护,但实际上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很弱的,“绝大多数的人金融知识匮乏,辨别能力差。因此我主张,市场经济讲究信息对称性,金融监管需要穿透性监管,不解决这些问题,光是靠提高打击力度、追究刑事责任等,依旧不够。”
盘和林提醒市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量入而出的意识。哪怕是花未来的钱,也要预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加强金融监管治理之外,也需要做好公众教育,呼吁消费者自身做好量入而出的计划。“在过度消费或者透支未来消费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好一个度,不能太超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