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社会学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安排人们随机拜访一组家庭,并与家庭主妇沟通,希望在她们的窗户上挂一个小牌子。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多数人欣然同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再次拜访了这群人,并提出要在他们的院子里放一个又大又不那么漂亮的牌子。超过一半接受测试的家庭主妇继续同意这一要求。
心理学家同时对另一组人进行了实验,这次直接要求把又大又难看的牌子放在对方的院子里。然而,在这个对照组中,只有不到20%的人同意这个要求。
这个心理效应,就是我们俗称的登门槛效应,也常被称作是得寸进尺效应。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同意一个小请求时,为了保持一致性,他将来更有可能同意一个大请求。就像踩在门槛上,一步一步,最后到达目标。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我们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些要求,有些不是我们很难做到,就是违背了我们自己的意愿。当我们对请求感到不舒服时,我们拒绝请求是正常的。然而,如果他之前帮助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请求(相关性很强),他更有可能同意后一个请求。究其原因,一个是他会对这个请求完成的难度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另一个是,会习惯性的保持前后一致性(之前这么做,之后不这么做,会让内心产生别扭的感觉)。
因此,当我们向别人求助或借钱时,我们可以先要求对方做一点工作。比如让对方借你几块钱买水。借钱后,及时还钱给对方,对对方的好意表示肯定和赞扬,甚至请对方喝一瓶水。一段时间后,向对方再借一笔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为对方对你的诚实和感恩态度有一定的了解,这降低了他的心理门槛。其次,人们在判断是否做的时候,很容易保持一致性。前后两次向你借钱比较容易。
这有点像不断提高你的信用额度,不断在对方脑海中刷你的信用值,从而提高你的贷款额度。
这种心理效应在促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销售员不会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对方,而是会先提出一些小要求:“我能耽误你几分钟时间吗”“我能进你家介绍你的产品吗”“我能在你的公司和你面谈吗”。只要对方答应了第一个小小的要求,促销就已经成功了很大一部分。
老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应该这样做。比如你想改正一些坏习惯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对他提出很高的要求。从简单的方面,可以引导对方完成,然后慢慢引导到全局,最后完成整个大目标。
熟练应用好登门槛效应,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让别人愿意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