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 王长春)朱华的摊子有点不对劲,出了大事.最近微信朋友圈开始筛选一条关于朱华1800家加盟商想退出汉庭和整季的新闻,杜娘随便搜了一下,有十几页的新闻。
笔者在微信朋友圈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转发这篇文章的基础是同行。他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是说如何高密度开店,如何侵害加盟商利益。讨钱不要脸等评论;另一方面,人们担心在中国生活,在中国的生活正在下降。它的发展模式停留在上个世纪,然后是一个新的模式,一个新概念,我们的品牌加盟更有保障,更好,更赚钱。
总的来说,这些文章都是严重的废话。如果我们看看中国人寿2015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到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共有2763家酒店,其中2067家为加盟店。为方便统计,Q1今年新签约的特许经营酒店数为2300家;根据其财务报告数据,有667家酒店在筹备中,也就是说,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朱华旗下加盟店不足1800家。即使是在Q1新开的酒店,加盟店的数量估计也在1800家左右。中国人寿加盟商总数在1800家左右有100%的取消率吗.这个笑话足够我笑一整年了!
但是,即使没有1800家加盟商,两三百家加盟商也跑不掉。中国人寿出了什么问题,让加盟商如此愤慨。通过所报道的分析文章,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万店计划带来的高密度竞争。过去,连锁酒店同行非常遵循一个原则。1公里内没有新开品牌分店,很多酒店在合同中有备注;但任何人突破这个底线发展加盟店,都有耍流氓的嫌疑。不知道是不是朱华集团故意忽略了这个风险,但还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在目前几大品牌都在全力扩大规模的发展计划中,一旦市场上有适合做酒店的项目,就会签约做酒店。至于做哪个品牌,可能会考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项目是多签一个同品牌的兄弟店,还是多签一个同类型的竞争对手(这也是这么多品牌酒店开始实施多品牌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经营不善的年代,这样一个多品牌、差异化、内部竞争的方案,仍然无法得到加盟商的理解和支持。加盟商的观点是死在敌人手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但是品牌方和加盟商会有不同的看法,品牌方更愿意有一个内部竞争的兄弟(至少矛盾可以调和)。你不用看中国生活的事实。其他大品牌也有人这样操作(当然晋江的玩法应该是比较高端的)。
2)加盟商利益得不到保障。加盟商表示,朱华无视加盟商的利益,只在乎开多少店。因为每增加一家加盟店,朱华就能占到100万.如果特许经营是全季的,按照120多间房的体量计算,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值;但需要注意的是,这100万元并不是华住集团的利润,整个赛季华住集团的占比远低于汉庭。这样的说法,带着冠名党的嫌疑,影射朱华的收入或利润与加盟整个赛季100万的成本;其实新增加的酒店大部分都是汉庭,加入汉庭的成本远低于100万。不知道具体加盟商有没有这么说,但写文章的记者显然是在这个方向上影射的。文章中加盟商说5%的管理费太高了,在目前市场低迷,酒店管理惨淡的情况下,确实让很多加盟商寒心。如果公司拿着合同,根本不考虑加盟商的生死,真的不合理。如果情况持续恶化,相比加盟商违约和拖欠,公司会在压力下给予加盟商更多的支持和成本优惠,应该是双赢的解决方案;朱华的利润不能建立在加盟商损失的基础上。
3)加盟商为大规模扩张买单,100年后无力回天。如果说加盟费问题和加盟商利益保护问题属于抛向中国的炸弹,那么这一颗就是飞向中国的核武器。加盟商最怕什么?当然收益无法保证,经营亏损导致投资无法收回;投资100年没收回的消息传开了,哭的是中国,因为大家都会在中国
住失去信心;笑的是同行,因为该投资酒店的依然会投资酒店,只是加盟华住的更担心投资收益回报问题。难怪最近华住一姐张敏上马以后首篇发文,就是安抚加盟商,而且近期汉庭全国各城区也都在不断召集加盟商搞联谊公关。就事论事的说,至少目前上市或者已退市的几大酒店品牌,华住的经营数据都是领先。虽然本次风波华住响应速度有够快,但是除了口头上的安抚,实际行动也应该拿些出来,毕竟相比前几年的数据,眼下门店的数据确实下滑严重。前面有天加盟商抱团抵制总部不合理政策 ,后有江湖传闻的1800家加盟商欲退出华住;国内的品牌酒店这是怎么了,集体感冒了么?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犹如过山车一般进行着波动,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经济波动的规律中不断的发展,酒店大致也无法摆脱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形势好时,发展快,入住率和RevPAR等数据都高;资本市场好拿钱,于是大干快上。而经济低迷期,各品牌的直营发展几乎暂停,只能通过规模去稀释风险;而普通投资商在经济低迷的年景,自己操盘开办酒店的信心更低。所以越是经济低迷,加盟发展越是迅猛。
早期但凡是以方便、快捷的产品设计进行定位的酒店品牌,在最近几年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005年开始出现的快捷酒店,定位是70和80年代人群,10多年过去,当年小资的70后,屌丝的80后现在几乎都是社会财富的主要阶层,其消费理念早就摆脱方便快捷的定位,而90后对快捷酒店的接受程度更低。从产品同质化竞争来说,各大品牌房间硬件以及设计风格本来就不大,方便快捷的故事说了10来年,还拿着屌丝的需求闯江湖,而今掩面而泣的结局其实早就已经注定。中档酒店也别笑的太早,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搞不好未来也要跟着快捷酒店这条路走上一遭。
7天退市,被锦江收购;如家退市,被首旅收购;当年的快捷酒店的四大天王只剩下华住与锦江,而锦江这样的共和国二少爷,注定有着光辉的前程,不会走屌丝逆袭之路。到现在还咬牙扛着的,也就只有华住了,而且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华住的ADR、入住率和RevPAR等各项经营数据都值得酒店的同行点赞。酒店遇到了危机,酒店同行更多的应该是给予支持,给予理解,即使有错需要批评但请理性对待,造谣不怕事大,唯恐天下不乱的同行应该歇歇了!相比如家和颐的“弯弯”姑娘事件,这次华住经历的只能算是二月春风,也希望华住能在眼下的经济型酒店困局中,多考虑加盟商的利益,与加盟商共同成长;更希望华住能顶住压力,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为国内连锁酒店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带头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