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全家加盟我亏了 加盟的便利店赚钱吗

说起7-11,大家都不陌生。这家便利店巨头很出名。然而,最近他们的生活很艰难。日前,7-11日本就拖欠员工加班费一事向公众道歉。目前的记录显示,2012年3月后,全日本约8000家门店约3万名员工被拖欠工资,总金额至少为4.9亿日元(约3200万元人民币)。

在此之前,日本的7-11也被曝出裁员和关店计划。同样,早些时候,日本家族与丁鑫集团打官司,甚至计划收回丁鑫集团授权的中国市场2500户家庭的经营权。便利店行业是一个多事之秋。

便利店的现状如何?其盈利能力和发展面临哪些挑战?第一财经记者从近期多个项目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小而美”便利店近年来在实体零售业态中发展迅速。但是不同的市场情况不同,日本市场非常成熟,整体有所放缓。一方面,中国市场出现了无人零售等新兴产品,而传统便利店品牌则经历了关店、调整等阵痛。如果日成交额低于5000元,他们可能面临退出市场的危险。

7-11们的窘境

这不是7-11第一次陷入困境。此前有消息称,日本Seven I Holding Company表示将关闭或搬迁近1000家7-11便利店,裁员约3000人,这是整个集团重组的一部分。也将降低7-11便利店的特许经营成本,为业主维持24小时营业提供更多帮助,可能会影响利润率。不久之后,日本7-11事件被曝光,向公众道歉拖欠加班费。

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采访了7-11,并告诉记者外界的解读可能有些偏差。比如关于裁员,不仅仅是针对7-11,而是日本Seven I Holding Company的整体裁员计划,包括百货等其他业态的整体裁员调整。至于关店,并不是简单的关1000家店,而是对一些店进行调整和转让。

其实不仅仅是7-11赶上了关店、裁员、道歉的风波,整个家庭的现状也很微妙。

日本家族和丁鑫集团在2000年前后签署了一项品牌授权合作,共同在中国市场开设一家家族企业。不幸的是,后来的合作并不愉快。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日本家族与丁鑫集团之间已经争斗了数年,双方的理念分歧和利益冲突明显。在经历了通关潮等阵痛后,日本家族和丁鑫集团走上了法庭,日本家族甚至计划收回丁鑫集团授权的2500家家族玛特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权。“虽然目前的诉讼已经告一段落,但按照当年的合同,双方的授权合同大概会在这几年到期。合同一旦到期,会续约吗?如果不续约,全家中国市场上千家店会换招牌吗?如何解决加盟商问题?这些都是top new需要面对的挑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目前在中国市场,品牌连锁的便利店有全佳、罗森、7-11、快客、好德、唐珂等。不过,相当有意思的是,这些知名品牌并不是排名靠前,而是占据加油站优势的便利店。

根据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中国石化易捷排名第一,中国石油销售公司旗下的昆仑饭店排名第二,东莞糖酒集团的美宜佳排名第三。全家只排第七,罗森排第九

,7-11仅为第十名。“2018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家规模2500多家,罗森1900多家,7-11在中国大陆市场为1800多家。


3年内须盈利


虽然大家经常进出便利店购物,但似乎都没有想过便利店盈利究竟有多困难。


为此,第一财经记者近期大量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行业,并发现如果每天做不到5000~6000元的营业额,或者3年无法盈利,则意味着这家店或要退出市场了。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的实地调研发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便利店面积、租金、人工等有些许差异,比如二三线城市便利店面积较小,在60平方米到80平方米不等,而一线城市则在100多平方米,月租金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上海一类商圈的部分便利店年租金甚至可达上百万元。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更讲究连锁品牌,而三四线城市的便利店则有不少是非连锁化的夫妻店,有些则是加盟京东等电商体系。


何卫平(化名)从事便利店行业已约10年,他给第一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以一二线城市为标准,一家几十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便利店月租金约1.2万元至3万多元不等,因轮班需要则雇用4名员工,按平均月薪5000~6000元计算,每月人工成本约2万多元。另外还有水电杂费、加盟费支出、装修成本和折旧等。


“便利店的收益当然是销售商品,除了工厂直供等鲜食之外,有些常温商品是有返利收入的,通常在5%~6%左右的返利比例。收支计算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内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是要做到5000元~6000元日营业额可以收支平衡。”何卫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不少便利店业者反映,日营业额要做到5000元~6000元并不容易,如今选址越来越困难,人流多的区域租金过高,人流低的区域又生意太差。陈先生想开设一家小店,第一财经记者随其实地考察了上海约10个商场,都没有合适的选址。


“一类商圈位置好,但成本过高,便利店的客单价并不高,承租压力大。十字路口其实是便利店不错的选址地,但竞争也十分激烈。办公楼的日常客流量比较稳定,白领的消费也是有保障的,但这仅限于工作日,一到双休日则客流和营业额下滑。社区店还算不错的选择,但其商品品类与商圈店很不一样,需要业者懂得精细化管理,连货品陈列都要按照社区客流做调整。”资深零售业分析人士沈军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选址虽难,但若给一定的时间培养还是有希望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经营周期。然而,更严峻的考验来了。


“便利店加盟合同一般在5年,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加盟商在估测投资回报期时,都希望在2~3年可盈利,这样在合同期内还可以赚2年左右。退一步说,至少5年内总要盈利,否则等合同到期还在亏本。”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张晟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


在走访中,不少业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门店达不到5000元左右的日营业额,而回报期可能长达5~8年,要支撑下去就得依靠总部的支持,所以有时候便利店企业总部的成本高企不下,因为除了必要的硬件和人工等成本支出,还需要扶植一些经营不善的门店。当然,如果实在支撑不了,就需要关店甚至裁员调整了。这些年以来,罗森、好德、可的、全家和7-11等在中国市场都经历过关店阵痛,比如全家一度关闭调整了至少几十家门店,7-11曾经关闭调整近20家店。有知情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农工商集团麾下可的和好德的门店总数一度超过2000家,经关店调整后,目前共约1300家。


至于盈利状况,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采访罗森、全家、农工商和7-11的多位内部人士后了解到,在中国市场,全家多年前实现了盈利;可的和好德基本保持微利;主要布局在华东地区的罗森则在上海市场基本实现盈利,其称中国市场有望在2019年盈利;7-11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在中国市场的部分区域实现盈利。


这些大型品牌企业还尚可,但一些中小型便利店企业的日子就比较艰难了——比如,100多家邻家便利店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全面停业。2018年年初,猩便利在先后获得1亿元天使轮融资和3.8亿元A1轮融资后,突然被曝出大量裁员,引起行业震动,同年2月,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因扩张过快及投放策略出了问题被曝停运,从开业到停运仅4个月。


相较中国市场,日本零售市场非常成熟和细分,这就意味着日本零售市场潜力和空间不如中国市场大,且日本消费结构中有大量家庭主妇,其消费习惯已经相对固定。因此当日本零售市场整体放缓时,业者很难转型和突破,于是日本7-11就遭遇了关店、裁员和欠薪风波。


玩IP,卖咖啡,便利店衍生新亮点


为了吸引更多客流,保证一定的营收与投资回报,便利店业者正在绞尽脑汁。与各类IP合作甚至自创IP来发展衍生商品与消费。


走进上海一家全家便利店,第一财经记者看到门口和内装都有四只萌宠的形象,这是全家试水自创IP的Biang!Biang!喵主题店,店内随处可以见四只萌宠的衍生品,包括键盘、充电宝、文具等。全家首席市场营销官李仪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Biang!Biang!喵主题店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客源,也可以依托这四个自创IP带来更多的衍生商品,甚至考虑给这几只Biang!Biang!喵IP安排“出道计划”来提升客户认知度等,目前除了上海和成都之外,Biang!Biang!喵主题店明年还会在长三角等地区继续扩张。此外,全家还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出品国风卡包等商品。


将IP结合到便利店到还有罗森。“我们已经在南京开设了泰迪熊店、上海有哔哩哔哩和Kitty等主题店,甚至我们还在部分门店引入健身房概念,来增强衍生服务和体验感。IP主题店等投入不一定比普通店高太多,但客流量和营收会有所提升。”张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据罗森方面对媒体透露,罗森将IP化变现渠道梳理为几种形式,比如以集点买赠为代表的促销活动,运作周期约在1~4周左右;从门店VI、海报、商品端同步改造门店的“包店”活动,一般持续1~3个月;还有罗森筹划的金牌合资商计划,即与IP品牌方从产品采购、品牌授权等单一项目,走向公司合作层面,从而展开全方位的互动营销。


除了IP衍生经济,便利店业者们还大量开设咖啡销售业务。中石化易捷联合连咖啡发布了全新品牌“易捷咖啡”,首批落地苏州9家中石化加油站,采用“外送+到店消费”的模式。全家、7-11、便利蜂等多个便利店品牌都陆续推出了现磨咖啡业务,价格则在10元~14元。这种远低于咖啡店的价格不仅吸引客人购买,提升客单价和收益,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客户粘性。


“这些体验式衍生服务的打造还只是表面,我们要懂更多年轻消费者,比如95后甚至00后的想法。我曾经在便利店看来来往往的客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年轻消费者很讲究即时的碎片化的消费,且极具个性化。比如我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男孩到店购买一瓶饮料,收银员告诉他如果买两瓶可优惠,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只需要一瓶,于是他买了一瓶就走了,半小时后,这个男孩又回来买了一瓶同样的饮料。其实如果他最初买两瓶会便宜很多,但他的选择是当下即时消费和自我的想法。”张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为了更好地掌握客户画像,了解核心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业者开始使用AI技术来收集大数据,比如便利蜂对于进店客人会做信息收集、人脸识别等技术。


“说到底还是要坚持商业本质,模式创新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回归零售的本质才是正道。业者要直面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常态化并存特征,零售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多到一线站在一线的角度思考,脚踏实地去做,少一些浮躁和空想。”张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