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约车“聚合模式”如火如荼缓解供需矛盾的背景下,日前有媒体披露了一批主流网约车平台的日订单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滴滴国内网日订单量约2400万,高德约70万,首汽约60-70万,美团约40-50万,曹操约40万,百度地图约15万。整个线下出租车行业日订单量约5000万,高于整个移动出行的总规模。
南方记者已经与多家网上汽车平台进行了验证,了解到上述报道中提到的部分数据并不准确。使用access travel品牌作为聚合模式的高德地图回应南方记者称,“第三方数据不准确,具体数据会在适当的时候考虑公布。”曹操告诉南方记者,“截至7月14日,曹操日出行量为51万”,所谓“日出行量在40万左右”并不准确。
滴滴出行没有回应这一数据。但南方记者注意到,滴滴出行披露了2017年全年数据,称2017年滴滴平台服务全国400多个城市4.5亿用户,提供移动出行服务超过74.3亿次,按一年365天计算,相当于平均每天2035万个订单。“正常情况下,2018年会增长,安全事件整改后会上升。报告中的数字(2400万份订单)也差不多。”滴滴一位内部员工向南方记者提到。
截至发稿时,美团出租车和百度地图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高德接入网约车品牌最多,携程、美团次之
截至目前,市场上至少有Hellobike、迪达Inc、美团出租车、高德地图、携程出租车等六大平台,已接入多家汽车或线上汽车出行品牌,让出行品牌通过第三方平台的流量入口增加单位流量,平台也能在“聚合模式”下借助多种能力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求。
7月15日,滴滴出行宣布在线汽车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将向第三方出行服务提供商开放。在与广汽、东风、一汽等多家车企达成协议的基础上,滴滴出行将接入“如汽出行”、“东风出行”等第三方服务商以及一汽运营的在线汽车服务。这也意味着,网车聚合模式下又多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对比市场上主流的网约车聚合平台,南方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各大平台的网约车产品按服务可分为出租车、经济/快递、舒适、乘坐、商务、豪华六大类。以广州定位为例,高德地图第三方品牌数量最多,达到9个,以上六类服务均已开通;携程汽车平台第二,接入7家服务商;美团有5家出租车接驳服务商。(如下图所示)
各大网约车平台接入服务对比
首车平台虽然以自营为主,但以第三方服务商的形式平台数量最多,首车已经出现在五大平台上;其次是曹操新能源汽车,目前已经进驻至少四个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前述报道涉及的高德地图每日榜单仅次于滴滴出行,也是基于其接触第三方网络汽车服务商最多的背景。滴滴快车在六大平台中价格较低
南都记者7月16日下午17~18时期间以“天河客运站-广州南站”路线为例进行对比实测价格(价格为预估优惠后价格,实时变动)发现,除了顺风车/拼车类别以外,打表计价的出租车依然是最为廉价的出行选择,多数显示预估价格在百元左右,其中百度地图接入的嘀嗒、首汽价格相对较高,为113元。
而在经济型/快车一类中,滴滴出行快车价格区间在100~130元区间,在六家平台中价格较低,而高德地图接入的服务商提供价格整体在100~160元区间,价位更多元。
根据预测,网约车市场在未来几年仍然会持续增长。今年以“聚合模式”逐步在全国铺开打车业务的美团称,除上海、南京仍提供美团快车服务外,其他城市都将与取得合规资质的出行服务商合作,只以“聚合模式”开展试点;平台支持多类车型同时呼叫,能大幅提升打车效率,“新模式侧重在用技术投入推动用户体验,不会涉及大额补贴。”
今年6月份,滴滴出行在成都试水聚合模式,接入第三方服务商“秒走打车”,南都记者实测发现其价位基本位于滴滴舒适型专车和商务专车之间,整体高于快车。对于接入多家出行服务商的举措,滴滴方面则表示,希望通过实施网约车开放平台计划,广泛与出行服务商、汽车服务商等合作伙伴全面合作,满足用户出行需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出行率先引入的是一汽、东风、广汽等车企旗下品牌,而非网约车品牌。
聚合模式更易发生司乘责任归属问题?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看来,“所谓的引入第三方运力的聚合模式,表面上看是解决目前运力紧张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网约车战国时代的纵横捭阖。‘一超多弱’格局下,弱的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求,而滴滴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也加入聚合模式的阵营之中。”他告诉南都记者,其他网约车品牌与滴滴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而一汽、东风、广汽等则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车辆销售,不完全是依靠网约车营运来盈利,不存在长期本质冲突。“这样一来滴滴既增加了运力,也避免了养大对手,还能提升滴滴客户的出行体验”,盘和林表示。
对于聚合模式的发展前景,此前曾有网约车行业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表示,聚合平台的背后更多反映的是流量竞争,但安全问题仍旧不容小觑,“聚合平台叫车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措施,平台责任如何划分,这些其实尚未厘清。”
在采访中,盘和林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聚合模式相比网约车自营更容易发生司乘责任归属问题。”他谈到,在原本的网约车模式下,一旦产生纠纷或争议,首先被追责的就是平台,在“聚合模式”下,平台如何保证第三方车辆的安全、发生事故后的追责对象是平台还是第三方、用户会不会变成“被踢来踢去的皮球”等都有待明确,“除了解决运力紧张以外,网约车该有的问题,聚合模式或许并不会少,搞不好由于‘多边’而令问题更为复杂化。”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