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00后经典怀旧零食 80后怀旧零食批发市场

吃可以服务于许多目的:饱腹、渴望、对抗悲伤和孤独,或者怀旧。

吃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生活。的小吃可能更接近于这种食物的精神本质,而不是物质本质。

每个人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留恋,而过去总是美好的,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更是因为过去的自己有一些他不再拥有的特质。

例如,容易满足。

有各种不同价格的零食供你安排组合,每天零花钱从五毛钱到一块不等。按照现在的标准,那些东西真的不是好食物。

简陋的包装,不那么货真价实的材料堆砌的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味觉享受.但这些都不足以给那些没有深度融入这个世界,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带来一天一点的快乐。

更何况还有流行摇滚、泡泡糖之类的零食,有时还会配上卡片或小玩具,让大家可以把业余时间花在脏手、辣嘴、玩玩具上。

再举个例子,不那么计较。

现在你可能会关心一瓶酒的产地,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巧克力的可可含量,你越来越挑剔,能吃的越来越少,早已不再是那个能把一堆五颜六色的糖往嘴里扔的孩子了。

那时的你所有的烦恼加起来,可能也只有一片云朵那么轻。,一包零食很容易让你回到一个时代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电影《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 ,》,这部电影描绘了日本经济复苏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和希望,带有浓厚的昭和色彩。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

不幸的小说家经营着“昂贵的房子”,总是不耐烦地和顽皮的孩子打交道,一副厌世的样子。

零食店是他的壳,里面住着的是一颗“芥川龙之介”的心。

b2e19475cbd9b06dbbb9bbd0a" />



在一洋之隔的日本,我们的怀旧之心依然相同。


昭和时代(1926~1989),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正是「駄菓子屋」的黄金时代。




所谓「駄菓子」,也就相当于我们儿时吃的那些廉价零食。




在现在的日本,「駄菓子屋」的数量已越来越少,各种高级零食变得易得,那些由一位位老爷爷老奶奶守护着的小店仍有部分存留在某个转角,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小孩子或是大孩子,当然也有长不大的孩子,还是会找到那里。隔着海洋,我们的怀旧之心,依然一样。




最早的駄菓子诞生于江户时代,那个时候政府颁布了“奢侈禁止令”,作为高级品的砂糖只能被用于制作高级的和果子由掌权者们享用。


而平民百姓则吃用麦芽糖、黑糖等做成的廉价点心,即「一文菓子」「雑菓子」,到了昭和初期,则统称为「駄菓子」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败后的日本处于物资不足的状态,砂糖也受到了国家的管制,加入了人工甜味剂的駄菓子得到了更大的普及。




这些駄菓子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到达小孩们的手中。


一个是「紙芝居屋さん」,类似我们所说的拉洋片艺人,他们通常都是因战争而失去了工作的人,一边表演拉洋片一边就兜售駄菓子。




△ 拉洋片的艺人也兜售駄菓子


另一个方式就是「駄菓子屋」,也就是售卖駄菓子的小店,当时的店主以女性居多,多是因战争而失去了丈夫的主妇。




△ 駄菓子屋


就这样,战后的駄菓子带着战争留下的烙印迅速发展了起来。


駄菓子屋多是人们利用家里的玄关开辟出来的,没有招牌也没有宣传板,甚至有简单到只放了一个装着糖果的玻璃瓶,仅靠着孩子们“那里有糖果卖”的口口相传。




当局势逐渐稳定下来,駄菓子屋与老爷爷老奶奶们就成了标配,形成了「昭和駄菓子屋」的基本形式,直到现在也依然如此。




老爷爷老奶奶们早已退休,有空闲时间,却没有精力开始去做一些太大的生意,开这样一个小店就刚刚好,可以挣些零花钱。




战后第一次婴儿潮的到来,令 0 ~ 14 岁的小孩数量甚至占到了日本总人口的 35% 以上,駄菓子屋售卖的虽是些 10 日元、20 日元的便宜糖果,但消费者众多。




泡沫时代到来后,駄菓子屋在 1985 ~ 1995 年的 10 年间不断消失,这一时期地价高涨,老屋被拆迁修成高楼,东京的街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尤其是《大规模小卖店店铺法》的颁布,对小卖店的保护因此被废止,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店等不断增加,不光是駄菓子屋,其他的小卖店也难以生存。




即便如此,駄菓子也并没有绝迹,一些品牌现在依然在被生产,并通过便利店、超市等新途径进行销售。


时代在不断变化,但駄菓子的味道没有变。




想来我们也都还是幸运的,曾经流连的小卖店可能早已不在,和你一起分享一袋零食的朋友也不知去了哪里,但只要这些零食还在,我们仍是原来那个小孩。




你记忆中的零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