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底,各单位陆续开始组织员工体检。你知道体检前要做什么和注意什么吗?让我们来看看。
各年龄段体检重点不同
20 ~ 30岁:传染病和心理疾病。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生活不规律,性活动频繁,因此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相应增加。而且刚进入职场时,压力很大,不能熟练应对各种问题,导致很多年轻人陷入精神疾病和失眠的困扰。因此,20-30岁的年轻人在体检时要特别注意传染病和精神疾病的筛查。常见检查包括乙肝、幽门螺杆菌、精神疾病自测量表等。一些恶性肿瘤在年轻人中也很常见,比如白血病和骨肉瘤。除常规体检项目外,如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腹部彩超、胸透等。我们要结合身体变化及时就医。
30 ~ 40岁:慢性病。三四十岁,事业蒸蒸日上。此外,家庭经济负担重,饮食控制差,应酬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特别容易针对中年人。建议这些人在体检时重点筛查“三高”和癌症。女性要特别注意宫颈癌和乳腺癌,可以接受HPV、TCT、阴道彩超等检查,也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慢性病的发生是家族遗传的。如果家里有“三高”患者,要严格管理健康,发现症状要尽快就医。
40 ~ 50岁:肿瘤。40岁以后,体质开始下降,体内激素分泌水平发生变化,情绪特别容易波动,慢性疾病就会找上门来。在此期间,结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会开始出现,家族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会上升。建议有家族史的人和三代以内有肿瘤的亲属要及早体检。以胃癌家族史为例,家族患癌年龄减去15岁就是需要做胃镜检查的年龄。此外,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高危人群应重视低剂量螺旋CT筛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部分女性已进入围绝经期,可通过乳腺彩超、钼靶摄影、肿瘤标志物等早期筛查乳腺癌。
50岁以上:骨质疏松。人到中年,体检要注意三个要点:在心脑血管筛查方面,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定期进行脑血管、心电图、心脏彩超、头部磁共振检查等。这对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在肿瘤筛查方面,我们重点筛查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一旦发现早期癌症,应采取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原则,提高治疗效果。由于害怕胃肠镜检查,现阶段人们最容易忽视胃肠癌筛查。定期胃肠镜检查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大大提高胃肠肿瘤的治愈率。同时,50岁以后骨质流失加快,要注意检测骨密度,及时补钙,积极运动,预防骨质疏松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体检前这几件事必须知道
怎样空腹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准确,很多血液检测都需要空腹。空腹标准为8 ~ 14小时不摄入热量,即抽血前一天晚上,尽量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正常,食物要清淡,不饮酒、不喝咖啡、不喝浓茶。第二天早上,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运动,心平气和地去医院等待采血。
如果这
">肾功能相关的指标也会发生异常,如血清胆红素、肌酐、尿酸等。因此要把握好空腹的合理时间。慢性病病人是否要停药
有很多慢性病病人必须常年规律服药,如高血压、糖尿病、某些术后的抗凝治疗患者等。对于这些患者,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不良事件,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这些病人应规律服药后再接受体检。
如果正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维生素C、减肥药物或避孕药等,则应待停药3天后再接受体检。因为这些药品会影响很多项目检测的准确性。如维生素C具有很好的还原性,会干扰大多数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而检测的项目,导致结果不准确。
体检前吃什么
体检前宜清淡饮食,油腻饮食是影响血脂检测结果最主要的因素。由于甘油三酯受饮食影响很大,受检者须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检测前严格空腹12小时,才能得到一个客观准确的血脂结果。此外,高脂饮食可造成血中乳糜微粒增加,会对很多血液检测项目产生影响,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因此体检前一定要忌油腻。
一些特殊的检查,由于检测方法的不同,会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大便潜血试验,如果采用的是联邻甲苯胺化学法检测,那么检测前3日应禁食动物血液、内脏及富含叶绿素的蔬菜等;如采用胶体金法则不必有特殊要求。
什么时候体检
人的代谢在一天之中是波动的,并非不变。一般来讲,正常人血清物质水平的参考范围都是以早上8时左右为基线来进行定义,因此体检化验要求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12∶00。太早或太晚都会因为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检测值失真,或偏离既有的参考范围而呈现“异常”状态。
另外,女性一般的检查应避开生理期,女性月经期前后不宜进行妇科检查、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等。如果要进行性激素检测,则应该选择月经第3天的时候进行采血,才能反应卵泡初期各项指标的基础水平。
体检前能剧烈运动吗
运动和情绪波动可通过影响机体代谢、神经、内分泌功能,引起血液、体液成分的改变。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物质的升高。由于激素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活动和情绪激动,也会引起血糖、非酯化脂肪酸、乳酸等升高。有一些激素类检测对“平静状态”的要求更加严格,体检者在体检前可向体检机构详细咨询。
因此,体检前两天不要做剧烈运动,抽血检测的1个小时前也不宜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采血前不要来回走动,应保持心绪稳定,别喜出望外或者忧伤烦躁。注意在采血前至少休息15分钟。
了解关键数据 读懂体检报告
心脏:通过心电图数据,一般可以判断出心脏是否有问题。常见的心电图问题有窦性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动过速、不完全性传导阻滞等,通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右侧的传导阻滞等,原因可能是紧张、情绪等,多数不代表健康问题,不过也有部分是疾病或心脏本身的问题。因此,一旦心电图有问题,最好咨询专科医生或做进一步检查。
肝脏:一般是通过检测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数据,以及肝脏B超来判断肝脏是否健康。如果肝脏B超有问题,同时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数据也出现问题,肝损伤的可能性很大。一般超出2倍就意味着肝损伤,2倍以下未必,需要进一步检查。
肾脏:肌酐(CREA)、尿蛋白、尿酸(UA)等是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尿蛋白、尿酸升高可能是一些肾脏损伤的疾病导致的,而只有当60%-70%的肾单位受到损伤时,肌酐才会升高。因此,发现肌酐升高时,往往肾脏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些肾功能问题早期肌酐正常)。肌酐升高时要复查肌酐,仍有问题的话需要到肾内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血常规: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全身各部位感染性疾病,可以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发生变化。红细胞、血红蛋白、红血球压积三者同时降低时,提示贫血,根据细胞的大小及染色分为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建议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血小板减少可见于某些生理状态,如女性月经期,长期明显减少可见于全身性出血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白血病等。
血脂:血脂检查通常包括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这四项血脂指标中,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同样也是心脑血管病致病的危险因素,这三项的指标若是高了,就需要小心提防了。(资料来源:生命时报、南方日报、大连日报)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