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森成为安徽首家外资便利店品牌,首店将落户合肥。不知罗森这次能否在合肥复制去年的“南京现象”。
2017年南京罗森开业后,排长队,多种商品售罄。
在安徽开店的决定,意味着罗森通过授权加盟,迅速扩大门店数量,并试图将选址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拓展,加快在内陆地区的布局。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是罗森在中国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实现盈利、打赢日本便利店“战争”的关键一步。
毕竟,日本便利店罗森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相比于2004年进入中国,拥有2500多家门店的7-11,以及2200多家门店的全家福,1400家门店的数量和盈利能力还存在不少差距,中国市场的困境依然难以解决。
加速布局
事实上,罗森自1996年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以来,已经在沿海地区布局了很长时间。即使在2010年进入内陆城市重庆,也选择了城市的核心区域。
然而,2017年底,罗森在距离重庆市中心约100公里的涪陵区开店,这是罗森第一次选择在非城市中心开店。据了解,罗森计划一年内在涪陵区再开9家门店,将在重庆建立集食品生产、销售、运输为一体的网络。
开车去涪陵,罗森可以获得更多周边地区发展的经验。重庆罗森副总经理上野恭曾表示,这些经验包括如何将食品工厂和物流中心的货物统一配送到市中心的物流经验,以及小城市门店的运营经验,帮助罗森先于竞争对手从点到面控制内陆地区。
目前,罗森便利店在中国约有1400家,罗森计划到2020年达到3000家。在安徽的新“阵地”上,罗森计划通过直销和加盟两种模式进行扩张,到2020年将开设100多家门店。
根据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便利店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罗森来说,向内陆地区和周边城市扩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罗森,另外两家日本便利店巨头7-11和全家福也加速向内陆地区扩张。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截至2017年11月底,7-11日在中国大陆开业的门店数量达到2520家,近期开业的门店大多集中在中部地区:成都共有77家门店,同比增长近30%;重庆门店数量达到46家,同比增长30%.
在接受记者《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全家福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去年底,全家福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已超过2200家,其中约一半不在上海。据其官网显示,全家目前在内陆城市成都拥有74家门店,并计划将成都门店数量增至85家。
2017年
d="6595524660845106436">商务部发布的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显示,深处内陆的太原、长沙、郑州均击败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排在第二位。短板犹存
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国内外便利店的挤压下,罗森在内陆地区的布局并不会很轻松。
毕竟,光是实现盈利,对罗森来说就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罗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罗森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具体亏损数额和年亏损率不便对外透露。
而业内人士认为,罗森难以实现盈利,与其规模效应不足有关。
“罗森比较强调单店盈利,步子也就相对比较慢。”零售专家胡春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像全家、7-11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即使亏损也要开店扩张,在付出亏损十几年的代价,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实现盈利。而一旦盈利,后续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强。
胡春才认为,便利店行业以量取胜,规模效应非常突出。因为建立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等的成本较高,一般只有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以上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来越小,整体才会开始盈利。
除了门店数量外,零售行业专家李维华指出,罗森和7-11的开店策略差别较大。在同一区域,7-11会一次开多家店,而不是一家,选址则大多在社区或写字楼附近。这些都是罗森做得还不到位的地方。
此外,记者了解到,其它便利店品牌如全家,在上海、成都、广州等地都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和配送中心。而罗森除了在上海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加工中心外,在中国其它地区都是和第三方合作。
“对便利店而言,如果没有鲜食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的话,很难在当地取得竞争优势。”胡春才表示,从其它地方配送到目的地的物流成本可能要20%-30%,毛利率会被抵消一大部分。
而对于罗森为何不在上海以外的地区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加工中心,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同样与规模效应有关。毕竟建立工厂的成本比物流配送成本更大,如果门店数量不够多,反而不划算。
中国便利店市场目前正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罗森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同乡”的7-11和全家,伴随着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零售巨头入局,以及新零售、无人技术等带来的行业变革,其面临的中国市场环境将更加复杂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