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知道围棋七窍和六窍的人,也应该听说过李昌镐.这个名字
李昌镐8岁开始正式学习围棋,11岁成为职业棋手,13岁获得第一个职业锦标赛冠军,16岁获得第一个世界锦标赛冠军,接下来的20年获得朝鲜冠军,创造了“李昌镐时代”。他在围棋上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仔细了解他的过去,你会发现李昌镐不是天才,也不是神。
很多人对天才的印象应该是聪明的,在人群中像藏在布袋里的锥子一样锋芒毕露。然而,李昌镐从小就很迟钝。他的眼睛看起来朦胧,身体有点胖,不善言辞,语言表达能力有点欠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点笨。即使是当老师的时候,我也没有引起老师太多的兴趣,因为我一开始看起来很笨。
那么,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取得成功,创造棋坛神话的呢?
首先,他的成功离不开小时候家们长循循善诱的启蒙。
李昌镐在6岁之前对围棋没有特别的爱。像其他孩子一样,他会玩弹珠、摔跤和电子游戏。他和哥哥甚至是游戏厅的常客,父亲不但不阻拦,还经常给他们打掩护,带领他们一起玩。再比如,李昌镐喜欢摔跤,他的父亲会铺开被子,带着李昌镐和他的弟弟在上面玩。如果李昌镐没有错误地进入围棋世界,他可能会梦想成为一名摔跤运动员。父亲是认同他们的好朋友,母亲是有亲和力的女强人。虽然她脾气暴躁,但她从不给孩子施加任何压力。她没有强迫孩子努力学习,而是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李昌镐小时候
父母给了李昌镐温暖而强烈的爱,培养了他宽广的思维,软化了他的世界观。是他的祖父让李昌镐真正喜欢上了围棋。每天看着爷爷和他的朋友下棋,围棋起初对李昌镐来说就像锅碗瓢盆一样普遍。爷爷会让李昌镐在棋盘上下棋,把两个棋子放在围棋盘上,用手指下棋,把对方的棋子敲下棋盘。这样,李昌镐和棋盘上的棋子就先熟悉和接近了。
下完棋子后,爷爷带着李昌镐去学五子棋,在对围棋稍微熟悉之后,又带着他去学小孩子玩的“吃孩子”、“圈地”等游戏。就像这样,突然有一天,对李昌镐来说,围棋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黑白棋子,而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他开始缠着爷爷教他玩围棋。每当李昌镐通过解决迷宫般纵横交错的棋盘上的困境找到一种新的下棋方法时,他都会感到极大的快乐。慢慢地,李昌镐和他爷爷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开始爷爷以为只是小孩子心血来潮。随着时间的推移,爷爷想教他更多关于围棋的知识,但爷爷没有急于为他聘请专业老师,而是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李昌镐去参观各种棋牌室。他希望李昌镐能和尽可能多的人下棋,接触不同风格的象棋。正是因为不同棋艺的对手给李昌镐带来了广阔的思路。
后来,李昌镐称他的祖父为“导师”。Mentor这个词来源于希腊长篇叙事名著《奥德赛》。主人公奥德修斯有一个忠实的顾问,名叫“导师”。现在这个词包含了智慧和值得信赖
pan>的商谈对象、指导者、老师等多个意思。爷爷对于李昌镐而言就是,是像Mentor一样值得信赖和追随的老师,不仅教会了他围棋,也教会了他人生的方方面面,每当李昌镐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思考”如果是爷爷处在同样的境地,爷爷会怎么做呢?“这样想着,他就会渐渐地平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故事都被李昌镐记录在人生自传《不得贪胜》中,小时候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和爷爷强有力的支持,奠定了他温暖从容、淡定和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价值观反映在棋风上就是老老实实、稳扎稳打,既不讨巧也不贪胜,这种稳重厚实的棋风后来帮助他战胜了很多看似不可战胜的对手,塑造了他“石佛”的形象。

少年李昌镐成长很快,除了家人的支持以外,也与顶尖老师倾其所能的传道授业有关。
为了继续增进棋力,9岁的李昌镐正式拜当时韩国围棋界的第一号棋手曹薰铉为师,并且按照韩国围棋传统,住在老师家中学习。老师早回家的时候,就会和李昌镐复盘当天下过的棋局,所谓“复盘”是指按照当初下棋的方法重新下子,老师会指出棋局中错误的地方,然后引导李昌镐自己去修正。李昌镐复盘时经常出错,老师却并不会横加指责和干涉,反而尊重李昌镐在自己的围棋中培养自己的气质。这种一对一的下棋,以及开放的指导方式,给了李昌镐更多的自由和充满可能性的解决方法。
李昌镐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人和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对围棋的兴趣,他愿意为了这项兴趣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曾经分享过自己的儿子欧文学萨克斯的故事。欧文迷上了萨克斯,决定要学习演奏萨克斯,于是斯蒂芬·金和妻子送给他一支萨克斯并请了音乐老师,可是七个月后,斯蒂芬·金就和妻子商量,如果欧文同意的话,就中止他的萨克斯课程,他没有学习萨克斯的天分,为什么呢?因为斯蒂芬·金发现,欧文只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练习,规定时间一结束,他就把琴放回盒子里,直到下次的练习时间再取出来,他从来没有主动去练习过。果然,欧文爽快地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明显松了一口气。按照斯蒂芬·金的说法,“如果你不能乐在其中,就不能成器”。
据李昌镐的师母回忆说,那段学棋的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时,还经常能听到楼上李昌镐摆动棋子的声音,他明显地沉浸在围棋的世界中,以此为乐,不知疲惫。所以最终成器。
名师指导再加上刻苦上进,李昌镐成长很快,11岁的时候正式成为一名职业棋手,这是仅次于老师曹薰铉的年龄最小的入段棋手。此后二十年,李昌镐不仅在韩国棋坛声名鹊起,在世界棋坛也快速称雄。

李昌镐说过“我并不是头脑聪明,只不过是在有问题的时候,能够比别人更长久的思考”。而你想要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除了平时的刻苦练习之外,每次比赛之前,李昌镐都会在宾馆里花好几个小时仔细研究对手的棋风,直到做到心中有数,才缓缓步入围棋室厮杀较量。
普通人如李昌镐,并不是那种凭借聪明一下准确锁定关键部位的非凡天才,相反他却是通过努力,通过比别人更集中精力更专注,思考得更多而胜出,在他心里除了这没有其他捷径。他只是将将每个人都可能有的那些才能,比如专注,比如努力,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才会拿到冠军,做到最好。
在李昌镐过往的棋盘中,他经常以半目取胜,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到:
“在下棋过程中,如果我看到有机会去赢,哪怕是一个子的优势,我就会把优势稳稳守护到最后,而放弃另外一条赢20目以上‘好棋’的路,一次师傅在复盘的时候跟我说道,你只要走这一步,就能赢很多子了,为什么不下呢?我说,大胜的棋,也意味着冒大的风险。如果按照我的下法,能够保证赢一百盘棋,而且都是半目胜。”
这个方法笨吗?笨。却赢了。为什么总有人凭借笨方法躺赢呢?
2015年底,文案大神小马宋在知乎上设置了一个价值10元的问题,大意是”我知道一个快速提升文案写作能力的方法“,只要付10元钱就可查看答案,这个答案却是”阅读超过一万份经典文案“。当时很多人花钱买了这个答案,却给了差评,理由是这个方法太笨了,这哪里是快速提升文案能力的方法啊,这简直是最笨的方法了。但是小马宋却确确实实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成功的,当时他还只是十八线城市的锅炉工,当他决定做广告做文案的时候,他收集了十年来两万多分顶尖的创意文案,然后分门别类整理成了十个PPT,反复看了很多遍,所以他只用几年的之间,就摇身一变,成为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一份文案价值几万几十万。
我们总觉得成功人士的背后有一条我们看不到的捷径,但其实,他们只是用了你不屑使用的笨方法,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在李昌镐是总是凭借半目取胜,在小马宋是阅读超过一万份经典文案,这在荀子的《强国篇》中早已提及,叫“能积微者,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