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商报
每个记者欧阳凯,每个编辑陈俊杰
拖延了四个月之后,8月20日,2020 IECIE电子烟展终于在深圳开幕,为期三天。“好难见”(好久不见),主办方特意打出了这句粤语口号,以示亲近。这是2020年以来国内电子烟行业首次大型线下展会。虽然本次展会规模不及去年,国内电子烟头部品牌RELX约克虽然退出展会,但似乎并不影响展会的热闹。
8月22日,展览的最后一天,记者《每日经济新闻》见到了前来现场寻找渠道的陈骁。他是深圳一家大企业的营销经理。“我们公司从事电子产品(键盘和鼠标)。我们去年进入电子烟行业,去年才做了这张票。”。陈骁有些无奈,称公司今年做的(电子烟)不多,“没有产量,没有客户,销量不好,库存已经清仓”。
对比前两年的风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电子烟市场开始迅速降温:去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管理局发布通知,敦促关闭电子烟线上销售渠道;自今年7月电子烟市场专项检查以来,深圳等城市正逐步将电子烟纳入控烟范畴.渠道紧张,用户场景受控,疫情叠加。电子烟行业将何去何从?
有企业推出9.9元单品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大部分电子烟企业的融资发生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用人单位包括IDG资本、本源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美华天使创投、同创叶巍、普思投资等知名机构。投资机构争相入市后,今年资本的态度平静了很多。所以有人判断机构不拍是因为知道电子烟接下来肯定会打价格战,看谁能活下来。
新品牌YOOZ率先打响价格战。它是由前同父异母的创始人蔡跃东和皇太极的创始人常昊创立的。去年元旦后正式上线。与福禄FLOW、灵溪LINX、小野vild一起被称为线上名人电子烟学校。2020年4月,YOOZ正式发布最新的新品YOOZ Mini,零售价9.9元,包括一根电池容量为240毫安的烟杆和一根USB充电线。
这个价格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惊呼“这里没有利润。”。
另一个品牌,——灵溪LINX,其次是YOOZ。该公司5月25日推出新产品,常规套餐价格仅在99元,而市场上同类型产品价格基本在200元以上。在宣传文案中,凌希说要“打破高价行业的规则”。凌西电子烟创始人张锦源表示,“在行业价格战中,一个企业必然会站出来拍第一枪,我们决定是否拍第一枪”。
电子烟行业到了今年。面对一个又一个对手挑起的价格战,企业跟不跟是个难题。
在西武CEO陈敏看来,单纯以低价作为卖点的产品,可能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接受的,除了价格、质量、品牌、服务,这些都是消费者考虑的因素。相比之下,公司更注重稳定持久的价格和渠道体系控制。不过,他也承认,合理范围内的价格竞争可以激发良性竞争,比如推动品牌推出满足更多用户的细分产品线,开发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但无底洞的价格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所有品牌都通过价格战刷新彼此的产品价格下限,消费者最终会发现很难买到优质的产品。同时,这种情况也会刺激混合渠道的滋生。以更高的运营成本迫使专卖店衰落,消费者没有办法找到值得信赖的购买渠道。”陈敏这样认为。
“没有价格战”。梵高电子烟CMO李真做了明确表态。铂和CMO的合伙人方辉告诉记者,目前没有价格战。只能说产品更加多元化。有些企业试图去低端,有些企业去高端。这是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产品做出的不同定位。他认为,电子烟与饮料行业相比并不多元化,电子烟有技术,所以附加值可以因为技术而提高。
“比如我们这次研发的新产品,可以保证比以前更低的尼古丁摄入量,也就是可以有更顺滑的口感和更高的满意度,可以改善吸烟者的体验。因此,它会反映在价格上,而不是持续下跌的东西。然而,无论电子烟技术门槛高还是低,
你要说低端产品的话确实低,但是你要说突破整个行业的问题的话,其实还是蛮高的。”方辉说道。线下渠道成争夺重点
在经历了“禁止线上销售”、线下市场因疫情停摆等遭遇后,越来越多的电子烟品牌希望能重新打开市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展会上,不少品牌借机推出了新品,有的打出了超声波概念,推出了超声波电子烟;有的推出了小烟产品,主打高端精致的外观;有的则在新品上揉进了“黑科技”,例如机器学习、智能输出及增加了进气感应模块等。
因线上渠道受阻,以及疫情让行业发展暂缓,各大电子烟品牌不得不提前进入线下渠道的争夺。陈敏说,喜雾在去年11月底才开第一家店,过年前只开了10多家店。疫情期间,因为线下门店无法复工,终端的销量下降了80%,产生了一些存货。但复工后,为了迅速恢复业务,喜雾采取了很多帮扶措施,比如减免租金、免费提供复工需要的防护用具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有多个电子烟品牌通过补贴等方式争抢线下市场。例如,铂德在2019年底启动“千城万店计划”,砸下3亿元补贴,在全国1000座城市开设10000家加盟店;悦刻在今年1月表示,线下将成为2020年的发力重点,计划在未来3年累计投入6亿元,开拓10000家专卖店,并设立2000万元“零售门店帮扶基金”等。
陈敏告诉记者,从5月份开始,喜雾基本保持一个月开50家店的速度,现在已经入驻了万象城、万达、万科、富力、绿地等一线商业体,在国内的零售终端网点共计超过10000家,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方辉说,铂德的计划是去年11月提出来,受疫情的影响,中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被耽误,但总体而言,进度好于预期,目前已有几百家门店(专卖)。
不过,数据显示,目前各电子烟线下渠道建设却尚处于初级阶段,包括便利店及小商户、超市、专卖店等销售渠道合计占比也仅为19.4%。从目前市面上的电子烟企业线下渠道拓展来看,主要是以开设专卖店为核心,它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品牌曝光度、树立品牌形象,但弊端也显而易见,铺设成本较高,会进一步增加电子烟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
“补贴主要是有几项,一个是装修补贴,一个是货补,全行业差不多都是类似做法,你(经销商)开个店在哪些地方是要花钱的,然后品牌方就会在这几个环节里面给你补贴。”方辉介绍。陈敏说,目前,喜雾确实会对线下开店有一些补贴和引流政策,比如补贴货柜和装修费用,同时根据开店地点和店铺规模,为新店量身打造开业活动。
但究竟哪种渠道更好,更适合电子烟线下推广,目前还没人说得准。
方辉分析,在一二线城市,无论是集合店还是专卖店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在更下沉的市场去开专卖店,成本和风险都会增大,这种情况可能更适合开集合店。“入驻什么渠道最适合自己,需要根据自己产品特性和品牌调性来决定。喜雾是一个强调前沿技术、科学家品质的品牌,因此专卖店是我们的主力渠道。此外我们也在陆续拓展集合店、3C、潮品店等渠道。”陈敏说。
在方辉看来,现阶段应先做好产品。他说,对于经销商对于店主而言,开专卖店是因这个产品能够卖得好,第一次或许可以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拉客,但问题就在于消费者能不能买第二次,而前提是要有好产品才行。“我们的策略是先做好产品,有技术有产品,再投放市场,再大力拓展渠道,这样才能保证它的高复购率,要不然开店几个月最后可能也会关掉”。
必须面对的合规之路
根据主办方的数据,今年的IECIE电子烟展占了深圳会展中心三个展馆,总面积60000平方米,来了400多家电子烟产业链企业,涉及2500多个品牌。但无论从参展商数量,还是观展的人气来看,明显都不如从前。为此,不少品牌为了吸引人气,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请来了模特展示新品,有的设置了网红打卡区,以新颖潮流设计吸引年轻人。
年轻靓丽的美女、新颖潮流的展馆设计,与每个电子烟品牌的广告海报下醒目的“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电子烟”一行字对比,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一些品牌请明星做代言人,其实还是有一点打擦边球的,既然要把电子烟纳入和传统香烟一样进行管控,传统香烟就不许做代言,接下来在电子烟企业请明星代言上可能还需要进行规范,参照传统香烟相应的标准的话,请明星代言肯定是不太合适的,一旦某个品牌不守规矩,肯定会让整个行业付出代价。”方辉表示。
陈敏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各品牌需要严格遵守不向未成年人推销和售卖产品的一个共识,比如不在线上做任何销售、线下门店购买严格查验身份证,从根源上断绝青少年获得产品的可能性;其次是在产品研发和宣传方面从成熟烟民的喜好出发,不做未成年人生活场景的营销内容。
合规,一直是电子烟行业反反复复被提及,却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今年7月13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电子烟市场专项检查行动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对行动开展进行部署,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此次电子烟市场专项检查行动于7月10日开始,为期两个月,力争彻底整治电子烟市场乱象,努力实现电子烟监管预期目标。
“与去年11月份相比,今年已经规范很多了,至少没有被污名化,今年7月份烟草专卖局的整顿,其实对行业影响很小,没有什么太大冲击,只要符合国家的规定,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营,就不用担心监管上的风险。”方辉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不同市场的监管力度不一,一些企业已瞄准了对电子烟监管相对较松的市场。陈敏告诉记者,目前喜雾先进入了英国,在英国有300个零售网点,上个月还入驻了36家英国大型商场,主要是因英国官方对电子烟的政策非常友好:2018年开始,英国就将电子烟作为帮助吸烟者戒烟的工具,允许在医院出售电子烟,为烟民提供电子烟休息室等。
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吴立向记者分析,无论是国内国外,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近期监管趋严的关键原因,但欧洲整体对电子烟监管重在控制和引导,相对美国更为宽容。
“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未来行业肯定会越来越规范,最终留下的都会是有实力的品牌。”陈敏说,目前的战略是国内外两者并行,今年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收入比大概是7:3,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接下来会陆续布局一些别的国家,公司会因地制宜地在各个市场开拓。
“有很多品牌对外宣布融资了2000万元、5000万元,但在我看来,我们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也不止这个数,真正想做大一个电子烟品牌,2000万元、5000万元根本没戏。”方辉表示,很多企业融来钱后就全部搞营销,也不搞研发,产品直接从工厂拿过来就贴牌。他还指出,长期来看,电子烟是一个现金流的生意,对现金流风险把控成熟的,才不至于在行业内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