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开发者透露,百度正在加速向智能小程序开发者开放更多搜索流量。具体政策包括:对于同等质量的内容,智能小程序在搜索中的权重会更高,可以获得优先显示,并获得更高的流量。
去年5月22日,百度APP总经理平小丽在百度联盟峰会上表示,百度将通过开放百度全球流量和AI赋能,支持开发者,构建智能小程序生态系统。
现在百度此举意味着2018年7月正式上线小程序的百度,在使用了红包策略后,选择了使用流量。
百度小程序的优先级
根据百度的说法,在百度应用中,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下,小程序的权重大于H5,分发流量会有正向的趋势。在百度APP中,百度也会复制内容相同的智能小程序和H5,优先显示和调优智能小程序。36Kr尝试在百度和微信平台同时搜索特定关键词和模糊关键词,有了一些发现。
同时,在两个平台搜索具体关键词“小红书”时,百度与小红书智能小程序的关联度排名第一,而微信小程序的关联度排名第三;当显示搜索结果时,微信小红书小程序排名第一,而百度排名前五的搜索结果是两个app下载链接,小红书百家号、小红书H5和小红书官网网页。顶小红书结果没有小程序。
搜索模糊关键词“租房”时,与租房相关的小程序在微信结果中被列在第一位,而百度结果的前六位结果是各平台的租房广告,第七条有58个同城小程序。
换句话说,对于关键词的精准搜索,百度已经可以做到力推小程序;而对于模糊、概念较大的关键词来说,百度的搜索结果前列依然会呈现广告性质的推广,其后才是小程序。
从百度的营收结构来看,不难理解结果上的差异:虽然百度在引导小程序开发者,但依靠广告支持的大部分营收来源的模式,让百度在搜索结果上成为了不得不向广告倾斜。
虽然广告是不可避免的,从精确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也能看得出百度发力小程序的决心.
盘活小程序
小程序战场上的第一梯队依然是BAT。微信小程序专注于电商和小游戏,而支付宝小程序则定位于商业和生活服务领域。虽然与微信有一定交集,但这种“最接近金钱、信用、服务”的差异化属性,使其避免了与微信的对抗。
下拉百度App首页,获取小程序。除了第一排最近用过的小程序,百度对小游戏的推荐还是很明确的。同样聚焦电商和游戏,百度和微信成为小程序之争的直接竞争对手。
相比百度,微信的优势非常明显:发力最早,已经初步培养了用户习惯;拥有最大的流量池,入
驻的小程序最多——据即速应用,截至2018年11月,微信已上线超过120万的小程序,日活超过2亿;而百度智能小程序数量为1万,月活1.5亿。相比之下,百度小程序的留存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即速应用
搜索引擎老大百度,显然不会在小程序之战中就此认输,也不会停止扩张的步伐。
数据显示,百度智能小程序的服务已经覆盖262个细分领域,月活用户超过1.5亿。目前,百度智能小程序已全面开放申请,开发者可搜索“百度智能小程序”,进入“智能小程序官网”申请。
小程序应用上,有一个十分简单的逻辑:百度要想做好小程序,吸引更多用户,首先提供足够充足的小程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选择,这就需要吸引更多开发者入驻百度,保证百度拥有强大的小程序生态。
尽管DAU不及微信,但搜索引擎百度有着天然优势——在流量上,日推荐量150亿次的信息流足以满足开发者,这恰恰是微信小程序的劣势,因为三家之中,微信释放给小程序开发者的流量红利最保守。
让开发者共享百度流量红利,这一做法无疑为小程序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的信心。
除此之外,百度还有另外的流量入口优势。微信小程序更多基于社交推荐,容易形成流量闭环,但百度已经组建了开源联盟,吸纳了爱奇艺、快手、携程12家腰部公司的App,成为百度小程序的流量入口。
尽管目前百度对微信小程序还未构成威胁,但百度未必稳输,微信未必稳赢。
小程序或许反哺百度
百度在信息流上的加大投入,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小程序已成为互联网巨头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百度要借小程序布局自己强大的生态系统。尽管这是一条类似微信的打造超级App的道路,但百度需要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功能的App,这包括信息检索、生活应用、休闲游戏、出行、资讯浏览等等。
去年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IF2018上,李彦宏表示,百度大多数的资源可能还是在百度搜索、百度的信息流(相对比较核心的业务上)。
信息流这个主战场,百度不能丢。
2019年年初,一篇《搜索引擎已死》唱衰百度,控诉百度搜索结果被封闭在百家号内。尽管百度已经回应,搜索结果中百家号占比不到10%,但这也反映出百度App1.61亿的日活下存在十分鲜明的危机:来自电商、社交、资讯平台的更加直达的搜索,正在瓜分百度曾经垄断搜索市场的格局,搜索引擎势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曾经被赋予重要使命的百家号没能成为百度的招牌,百度需要更多的内容,保住搜索引擎之王位。
如今的小程序显然是一次双赢的战略,相较于百家号,小程序看起来更公正、更开放、更强大。接下来百度和微信的正面战场上,就要比较两家小程序,谁的操作更流畅、界面更好看、使用更便捷,最终谁更能得到用户的青睐。
这是审美与技术的硬刚,也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