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此十分关注
由制片人监督
中国田文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一段问天之旅。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的未来可能与火星紧密相连。
但相比于“问天”,更迫切的是问一个问题:在人口增长预期下,农业人才、资源、效率存在多重缺口。公共卫生风险暴露了传统农业规避外部风险的不足,一边是不容有失的农产品供给,一边是不可不防的农业危机,中国农业的发展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扣人心弦。
2010年7月22日,4支AI团队和4支顶级农户团队的代表齐聚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启动仪式,将在未来120天内围绕草莓种植效率、品质、产量等全方位展开角逐。
这场人机草莓大战随即被媒体称为“农业版柯洁大战阿尔法狗”。
AI与人的较量中总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让人以一种娱乐的态度置身其中。但是,对于这场农业对决来说,实际意义远远大于表现意义:它的走向和发展将是一个微妙的决定,以及几十年后全人类能否在粮食供应上继续如此平静。
农业虽然是立国之本,但在社会语境中却是一个低频话题。充其量就是互相调侃说:“都怪袁隆平让你吃多了。”。
现实是“吃饱”将成为未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有英国专家预测,2050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口,粮食需求将增加70%,这是传统农业无法承受的量级。
顶级农民群体的全国劳动模范季荣熙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我可能60岁都不种草莓了。将来谁来种植它们?”怎么种?"
“农民的孩子会再次成为农民”,这原本是一个励志的比喻,但对应的农业缺口却不容乐观:二战以来,全球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尤其是中国。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农业缺口与人口总量的背道而驰最终会体现在供求关系上,引发更多“车厘子自由”式的价格悬疑。随之而来的负面传导,甚至威胁到国家粮食自主问题。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些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用实际行动预言并证明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可行性。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滴灌技术被誉为“让沙漠开满鲜花”的壮举。地少人多的日本,通过优化农作物品种、改良水利土壤、以机代工、培养新型农民等方式,全面开展了产业链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粮食独立问题。
无论是从供需角度,还是从全球角度,都有理由“称之为”AI。事实上,顶级农民虽然有信心赢得比赛,但他们一点也不排斥AI的进入,甚至有所期待。
正如智多宝团队队长、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彪所说,“科技将为农业实际生产提供重要支撑,从而大幅提升品质和产量。他们团队成员为怒江大峡谷等“三区三州”的村民提供了草莓种植的科技解决方案。
br />某种意义上,这场农研大赛无论谁胜谁负都仅仅是个起点。既不要高估现阶段的农业AI,也不要低估多多农研与全球农业专家的长期投入的决心。不过其市场意义在于,依托于拼多多连接的6.2亿用户,让农业发展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加入。有时候,这种外界的关注和鼓励要比技术升级更加重要。
智慧农业之轻,技术普及之重
大约10年前,有关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的学术畅想已经被提出,并逐渐发展为更加系统的“智慧农业”。所谓智慧农业,即通过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的接入,搭配AI建模实现全链路智能化种植,精准控制各项种植参数的同时一举解决农业的人才缺口与产能问题。
“一个机器人可以在零干预的情况下供100头奶牛自动的挤奶,挪威两个人可以通过远程作业的方式年产出200吨三文鱼。”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的介绍,更让智慧农业的未来有迹可循。
亲身体验“人机草莓大战”后却会发现,智慧农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当下AI战队的草莓种植模型需要将农业专家的先进经验进行数字化导入,经过大数据和漫长的机器学习后方能成为“农业大脑”,在此之前,AI仅能作为辅助决策。
据智多莓队队长、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飚介绍,建立起一套草莓PCSE生长模型,需要将光谱变化同植株生长、病虫害对应,并融入15项环境参数、7项作物参数。

△ AI组智多莓队队长、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飚言
区区一个品种的草莓就需要如此繁琐的建模和数据喂养,仰仗AI驱动“万物生长”可谓任重而道远。
起步虽然困难重重,好在远景可期。假以时日,集结顶尖农人智慧的“AI大脑”将会让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永久性的被储存和善用,同时从根本上改变农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境遇,也让他们不再为“看天吃饭”所困。
另一方面,以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新农人”正在积极贡献力量,大赛中AI与农人队中都出现了不少独当一面的“后浪”。新老农人的共同努力下,智慧农业必定会开花结果。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19)》预测,中国智慧农业在2020年的潜在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000亿。喜人数据的背后,也有不少待解难题影响了新技术普及。
智慧农业前期涉及到大量设备投入,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对于小农户来说,很难下定决心举债投资把土地教给AI,又或多或少对新技术的学习培训门槛心存芥蒂。有近20年种植经验的马廷东做出类似判断,他认为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农民尚需时间。
从现场情况来看,比赛中的顶尖农人队对于获胜胸有成竹,他们的信心正是来源于成本控制。然而一代人的经验和热情终究会消逝,一时的成本控制面对未来可能的农业危机犹如沧海一粟。
要想让更多农人着眼未来,恐怕要寄希望于那些具有鲜明特质和人格魅力的农人或团体。比如在本次大赛中由草莓皇后沈海燕带队的艳九天队因全员均为女性,又被称为“巾帼队”,她们长期关注智慧农业方向的创新,并且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巾帼队”的亮相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相信这种放大效应能辐射到更多农人,产生积极的方向引导。
比起技术迭代,意识培养和更新同样困难重重。这也是拼多多发起人机对战的思考之一:通过对比赛过程的全面跟踪,让一次趣味性对抗起到智慧农业的标杆作用,并依托于平台农产品板块的号召力和学习窗口,吸引更多农人关注前沿技术,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农业全面普及埋下伏笔。
拼多多扶贫助农进入深水区
120天后,这场人机草莓大战将引发哪些变量?
一个答案?或是让拼多多用户通过平台亲自品尝到AI种出的草莓?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蝴蝶在这过程中拍动了引发飓风的翅膀,这场飓风名为“科技连接扶贫助农”。
一直以来,主流电商平台就在通过模式优势积极参与到扶贫助农当中,拼多多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过拼单模式,拼多多得以在短时间锁定大量订单,让客单价较低的农产品也能受益于这种新电商带来的出货量提升。2019年,拼多多平台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农(副)产品年活跃买家数达2.4亿。
授人以鱼的同时,拼多多也不忘授人以渔,不断推出电商直播带货,邀请网红主播亲赴田间推广农产品,并上线扶贫助农专属直播间,为农人提供电商培训,助力他们绕过传统渠道在拼多多一站式触达消费者。
拼多多CEO陈磊更是将“脚上有泥,身上有土”作为平台扶贫助农的基准,鼓励全员与传统农人零距离。
如果说拼多多上述内容是电商平台的顺水推舟,那么当下这场草莓人机大战就是进入了行业深水区,探索移动互联网覆盖不到的地带。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减贫与创新官员董乐在分享中披露了一组数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2015年在六个亚洲国家做的调查,每个国家面对面采访了1000个小农户,询问他们为何不借助信息化农业工具。
结果显示, 中国89%受访者称自己缺乏数字知识和技能,30%受访者缺乏相关技术和内容。虽然他们积极通过互联网检索,却还是得不到专业技术服务和学习渠道。当然,也有另一部分农人对新技术工具存在顾虑,尤其是行业的长尾参与者。
以目前的情形来看,短时间内很难让这些存在知识盲区,亦或是持传统思维的农人拥抱智慧农业趋势。不过这一步总要有人带头迈出,哪怕那是于生意与财报无意的举措。培养新农人固然重要,但拉近传统农人和智慧农业的距离才是扶贫助农的核心使命。拼多多副总裁陈秋,将之称为“一个具有长期战略价值的系统性工程。”
NJAI.莓队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倪军曾经进行过实测,采用新技术种植策略,肥料利用率可达到50%以上。亩省水70%、省肥50%左右,相当于每亩地节约了350元,而且还能省下400元的劳动成本。
类似这样的新技术其实还有很多,如果让更多小农户切身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切身利益,那么必然会加速让政府、企业、农人形成合力,改变扶贫事业的执行效率。而这场“新万里长征”,正在拼多多的助力下悄然起势。
对于吃瓜群众而言,农研大赛可能只是无关痛痒的谈资。然而在这轻快的氛围中,却暗藏拼多多直面挑战和社会问题的企业责任感。这个迅速崛起的平台,既懂得运用“快”的力量,又同样敬畏“慢”的伟大。
若干年后,如果Ai种植水果蔬菜成为一种常态,不要忘记这幻片式的场景始于2020年的一场科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