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货赶时间,我得连夜收割草皮装车。”茫茫夜色中,溧阳市黄裳镇山下村草坪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华梅正带领工人画线铲草皮,将草皮捆成被褥,快速装车,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是溧阳市黄尚镇山下村的草坪种植基地,由山下村排棚里自然村的侗族妇女于2006年创建。1995年,张华梅嫁给了贫穷的新郎马国平,婚后不久,他们就开始探索致富之路。张华梅不断从乡镇培训会、干部下乡指导、专业户示范等方面汲取优秀经验。有一次,她在和在安徽种草坪的朋友交谈时发现,随着城乡绿化美化的加快,公园、小区、路边景观带随处可见草坪,市场对草坪的需求量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然后她去了浙江等地考察,之后她下定决心利用农业资源种植草皮。
借了5000元的启动资金,张华梅开始“试水”,种了五六亩草皮。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种草皮时,张华梅也“摸着石头过河”。农产品的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下雨的时候草多了容易淹死,天气太干了会导致虫害。草叶薄,需要施肥,周围会冒出杂草与它们争夺营养,需要人工拔除。由于缺乏初期养护经验,张华梅努力学习,查找资料,请教他人,与这些影响草生长的不和谐因素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第一次种植生长周期长。经过两年的精心照料,张华梅欣喜地看着草由稀变密,收获的时刻到了。2006年,在村委会和业内人士的热心帮助下,张华梅第一次成功种植了3亩草坪,并盈利3万元。成功并不容易,但张华梅尝到了甜头,然后开了大面积15亩的草坪种植,大获丰收。绿色的草坪为张华梅和他的妻子致富铺平了道路。他们盖了一栋新大楼,过着富裕的生活。
2016年,一场严重的汛期淹没了几亩草地,遭受损失的张华梅开始认为走单一的管理路径难以阻挡市场风险,不得不采取多种管理方式打起种植组合拳。同时,“单干”的力度受限于手工打理,需要让科技助农,走专业化、机械化的道路,让创业之路更加稳健。于是,张华梅夫妇购置了育苗机械设备,在村里和邻近的金坛儒林开辟了一个50多亩土地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加入了镇花卉苗木协会。从单纯种植草坪花卉,到组织技术指导,再从居家生产到参与花卉苗木市场品种调整,仅苗木草坪一项年收入就突破30万元,成为四乡八邻村民青睐的致富“带头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张华梅一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她说:“努力最终会有回报,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当她的家庭富裕时,张华梅也想把村民带到小康社会。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张华梅的草坪种植基地让这些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张华梅免费为5名贫困村民提供20亩草种,组织3户贫困家庭在儒林镇租用8亩土地育苗。她和丈夫不仅教他们种植技术,还利用客户帮他们销售。现在,得到她的帮助的村民们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蒸蒸日上的事业背后,张华梅充满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她获得了常州市十大母亲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