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武汉创业园,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

中国创业孵化30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在中国第一家孵化器诞生地举行。记者胡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8日讯(记者 肖娟 贺亮 李佳):“我们所有的孵化器人都要感谢湖北、武汉和他们的第一步。”18日,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30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上,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刚刚放低声音,赢得掌声。

仅2016年,全国创业孵化载体培育创业企业和团队40万家,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万个,相当于全国创业孵化载体从业人员200多万人。为什么200多万人感谢武汉?它始于30年前。

30年前首创:让知识分子拥有独立人格

1987年,新成立的“东湖智力密集型社区规划办公室”希望成立“东湖新技术企业家中心”。当年6月,全国首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在武昌丁子桥108号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孵化器事业从0到1的突破,演变成跨越时代的梦想。

刚开始有些部门不买。当时知识分子出海,大多是遮遮掩掩的。

相比之下,孵化器简直是离经叛道。当时市领导带着各大委办局的负责人视察丁字桥,被认为是“立正统”。

当时参与其中的武汉东创人没有想到:它会改变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几千年来吃御膳、吃国家财政的传统;将改变区域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主要依靠财政直接投入的方式,为创新提供局部优化环境和创新服务,使成长型科技企业获得成功,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最大的意义在于给知识分子一个独立的人格。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激动地说,深刻的制度改革从武汉的一小步开始,但“这是中国创业孵化的一大步”,开启了中国创业孵化之路。

在武汉设立中国第一家孵化器的报告送到科技部后不久,国家“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武汉的经验被复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遍地开花。

在中国孵化器的起源地武汉,武汉东创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创建第一家孵化器、第一家孵化企业创投、打造第一条科技创业街、第一个走出国门建设孵化器.30年来,孵化科技企业2172家,造就了陈奕龙、孙文等一批本土企业家,孵化培育了凯蒂电力、三特索道、范谷电子、楚天激光、大熊猫开开

198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并在当时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的孙文决定辞职,筹集10万元成立武汉楚天光电子公司(中国第一家民营激光企业,楚天激光的前身)。虽然制造了第一台“中国制造”的激光焊接机,但这并没有改变孙文的资金短缺。1988年,孙文和他的伙伴进入东创中心寻求帮助。几年后,武汉楚天光电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募资200万元。1998年,楚天激光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激光企业。目前也是光谷激光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以孙文为代表,科技人员到孵化器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骑自行车来,坐车出去”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30年后再次全国引领:让城市成事、个人成功同频共振

“我们必须告诉每一个敢于去做的人。”

敢闯敢试的湖北人致敬!”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说,三十年后将这个重要的座谈会放在武汉,是对武汉为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做出贡献的敬意。


他说,三十年来,创业孵化从湖北武汉走向全国,不仅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起源和根基,而且成为了国家战略,也成为了几代孵化器人的毕生追求。


源自武汉、回到武汉、再次出发。掌握“知本”的科技人员全面崛起,成为新经济“新四军”,30年前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30年后与城市同频共振。


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局长李有祥说,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积极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着力营造英才汇聚的良好生态,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潜能,打造更富特色、更具吸引力的创业创新高地,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武汉赶超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信息不对称,本地企业承接科技成果动力不够强、科技金融规模相对偏小,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平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政务服务不精准、不到位、不集成,“政产学研用”协同不够……据了解,武汉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志在补上述短板。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往往会有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死亡峡谷”,这条峡谷出现在全国乃至全球各个城市。


政府、全国创新创业行家聚集武汉,要为科技创新创业发源地的武汉献智,助力武汉再起跑。


——抓好高端项目孵化。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认为,高新区作为全国科技资源最集聚的区域,要在双创中充分发挥核心载体作用,鼓励中关村、深圳、武汉东湖等一类园区重点聚焦高端项目孵化,为双创提供源头活水。


——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蔺雷建议内部挖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多发展 “内创业”,这会是中国创业孵化下半场的主题词。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陈宪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成经济新动能,须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集聚创业者、投资家和企业家,还要集聚大量科技研发人才即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一起试错”。


武汉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全国首创,会不会像东创中心一样,成为可复制经验?拭目以待。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