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格塘村已建成黑褐鹅养殖基地,现有鹅存栏4万多只。陈国汉
黎明时分,一声又一声“呱呱”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吃饭!”两个工人直接去了鹅棚,那里的食槽里装满了糙米。篱笆里的大雁伸出长长的脖子来啄。
“看,黑色的嘴,棕色的羽毛,这些大家伙被称为黑棕色的鹅,但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茂名电白粤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华珍自豪地说。鹅不仅是杨华珍的事业,也是楼子堂村几十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过去,荔枝龙眼种植是这个小山村的传统产业。由于生产粗放、管理滞后,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高贫困人口一度戴上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近年来,在帮扶单位的带动下,楼子塘村建立了“产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户市场”的扶贫模式,引导村民发展肉鹅产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南方日报记者刘军阳熊健通讯员李华斌邓方博
《鹅司令》引领致富之歌
荔枝在林郁郁郁郁葱葱的鸡妈妈岭,山上建有一个200亩的黑褐鹅养殖基地,现有鹅4万多只。一大早,杨华珍就赶到养殖基地处理当天的订单。
前几年退伍后,杨华珍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开始养鹅。现在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鹅人,村里人称杨华珍为“鹅司令”。
从养第一批鹅苗到带动村民养,整个过程并不简单。“一开始遇到的困难是不懂技术。”杨华珍坦言,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在同样的养殖时间里,别人家的鹅重八九斤,而自己家的鹅只有六七斤。他还观察到鹅特别喜欢打架。一段时间后,被杀致残的鹅不在少数,直接影响成活率。
为了提高养殖质量,杨华珍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养殖户和高校畜牧专业专家,学习技术经验。而且,他还买了几十本关于肉鹅养殖技术的书,花时间深入阅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找到合适的方法后,杨华珍的肉鹅养殖逐渐有了起色,肥硕的黑褐鹅也打开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市场大门。一时间,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楼子塘村支部书记许抓住机遇,动员杨华珍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户市场”模式,引导贫困户参与养鹅产业。
经研究协商,村委会与珠海九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扶贫团队决定与合作社携手,采取“保底固定分红”模式,对肉鹅养殖扶贫项目投资196万元。2018年以来,楼子塘村41户已建卡的劳动力贫困户正式入股参与分红。通过固定分红,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超过1600元。
看好黑褐鹅的市场前景,为何不选择参与利润分享?许广日对此有长远的考虑:“首先,我们要保住扶贫本金。其次,我们与合作社签订了10年的合同。在此期间,有盈亏的贫困户收入不会受到影响。最后,本金由于合同还在。我们重视扶贫。巩固成果,还在研究下一步计划。”
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
初夏的亭子村绿意盎然。一片片龙眼果树长满了绿豆大小的果实。
龙眼几个月后就可以采摘了。贫困户齐雅天戴着太阳帽,穿梭在果园里。在他手中剪刀的升降过程中
齐雅天的名字里有“甜”字,但用他的话说,他大半辈子都在受苦。齐雅天夫妇身体不好,女儿还在读书,家庭劳动力不足。过去,这个家庭靠种一些田地,靠天气吃饭而陷入贫困。
扶贫队来了,开始在村里
肉鹅产业红红火火。根据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的供销协议,贫困户可以领养小鹅,鹅苗和技术都由合作社提供,小鹅长大以后由合作社进行回购,再扣除鹅苗费用,但搭建鹅棚场地需要自个掏钱。领着合作社的分红,戚亚甜受到了鼓舞,鼓起勇气申请了3万元贫困户小额贷款搞生产,享受政府贴息,许日光给他做了担保。
去年,戚亚甜风风火火养起了黑棕鹅,前后共十批近万只。另一边厢,他也承包下200棵龙眼树,另外与人合伙又种了三四亩圣女果,种养兼顾。这忙碌的一年多,戚亚甜收入近10万元,他特别感慨道:“没想到有朝一日咱也脱了贫,以后不用过穷日子了。”
随着近年光伏发电、电商服务站等项目持续推进,楼阁堂村释放脱贫攻坚新动能。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入近4万元,而引入的电白区首个下沉式电商服务站,依靠“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加快该村及周边农副产品“网上行”,让本地农副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铺设扎实路基。
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景点
日子好了,环境也悄然变美了。
谈起家乡的变化,因中途当兵两年未回家的三峡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李东伟感受颇深。
他的家庭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子虽然盖起了两层,但再凑不出资金装修了,二楼甚至连窗户都没安装。今年年初服兵役结束,李东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直言“变化太大了”。
李东伟看到的变化,来自两方面:家里地板墙壁贴了瓷砖,铝合金窗户也有了;村容村貌在不断提升,俨然一个乡村旅游景点。
确实是短短的两年时间,楼阁堂村完成了11条自然村硬底化公路建设及村容村貌美化,装上了自来水,建设了水质净化站、垃圾收集总场和垃圾收集点,并同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随着拆建并举,健身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篮球场、好心公园等公共空间相继落成,村容村貌再度提档升级。漫步村内,古树生态公园、马屋山好心公园、古井好家风公园等点缀其间,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花果树木……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
今年“五一”小长假,楼阁堂村以“高颜值”聚来了人气,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景点。游客们悠闲地享受着春光,实地感受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可喜的变化写在了村民和游客的笑脸上,“做梦都想不到,乡村也能变得这么干净,这么漂亮!”
“脱贫攻坚的任务我们已经基本完成,美丽乡村的面貌初显,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做好乡村规划,在原来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便利。”珠海九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驻村扶贫干部龚松林说。
目前,由扶贫单位出资250万元打造的楼阁堂九洲综合市场正在动工建设,首期一幢建筑主体已封顶。村民盼了几代人的“市场梦”,不久又将照进现实。
攻坚亮点
楼阁堂村位于茂名市电白区旦场镇西北部。2016年,楼阁堂村因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
在帮扶单位珠海九洲控股集团的支持下,楼阁堂村找准产业扶贫的突破口,成立了“粤丰盈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起黑棕鹅养殖基地,构建“产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户+市场”的“五位一体”模式带领贫困户脱贫,激活了内生动力。
楼阁堂村脱贫成绩单
◎2019年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3元,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8731元,贫困户8项脱贫退出指标全部达标,65户182人全部退出贫困人口机制。
◎所有自然村完成了村道硬底化的无缝对接,乡村道路两旁绿化面积达到了100%,并安装了路灯。
◎被茂名市评为“十大美丽旅游乡村”,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