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企业家和企业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生存是第一位还是发展重要的问题。出现问题的时候,一般的理解一定是先生存再发展,这是绝对正确的。然而,问题又出现了。风暴过后,生存依然是暂时的生存,但发展前景却一再被推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奋斗努力没有意义吗?当然,这不是真的。用小米雷军的一句话来解释可能更准确:‘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什么意思?创业需要系统思考,很多创业者都知道自己知道:寻找用户、验证刚需、开发产品、测试、设计营销、搭建渠道。很好,但创业的系统性一定不是某个阶段的系统性,而是全面的系统性逻辑。这个逻辑其实是相互关联的,甚至需要防患于未然,及早行动。
全链条系统性不是简单的逻辑、方法和工具的累加,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战略引导,决定创业者到底能够走多远。
下面的问题多少都有遇见:
面对竞争、流量和客户订单下降,有没有替代产品和服务来保证便利店的生存?区域供应商的品牌销售正在萎缩。可以增加哪些新产品,止损,继续促进业绩增长?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未来创业的机会有哪些趋势和需求?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没有知识,没有资源,没有资金,命运能改变吗?如果创业失败,负债累累,能不能迈出新的一步?在商业模式转型的时代,造就了迷惘的一代。也许麦肯锡的三层次方法能让企业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项目的阶段性推进中有所准备和启发,避免走弯路。
01
第一层面,确定创业项目的核心业务,并守卫和拓展
核心业务其实更像是创业项目盈利模式的延伸。项目总有一个主要赚钱的产品或服务,这个产品或服务就是核心业务。供应商代理商品的主要表现在大卖场KA店,这是核心业务。便利店通过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现金流和利润,这是便利店的核心业务。一款产品实行集中化战略,聚焦礼品团购市场,产生的收入是核心业务。以上核心业务的共同点是带来大部分的利润和持续的现金流。关系到项目是生存第一还是发展重要,但核心业务一定要重视利润和现金流的提升,否则就不是核心业务。
从财务角度看,核心业务要关注投资回报和运营成本。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要优化生产力、组织效率和人的效率。
也就是说,守护核心业务需要优秀的人和团队作为保障,没有优秀的实施者和行动者,第一层次的实现很难达到预期。
在建立核心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家不仅要管好钱、管好人,还要让核心业务稳定一段时间。而且未来有可能实现一定的增长,因为维持现状并不容易。
另外,创业最担心的是出现强大的竞争对手,被超越、被模仿、被取代的可能性。如果你有能力建立护城河壁垒,你需要更加关注新的模式和技术。
本质上,第一个层次是使项目不仅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同时充分挖掘所有的核心业务能力。也许核心业务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一定要尽可能持续下去。
现实中很多创业者或者实体店从业者之所以困惑,多是无法完成第一层面,大环境和转型能力,系统思维都有所缺失,更难建立核心竞争能力。
r />
02
第二层面,创建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注重新用户、新业绩、新市场份额的增长
第一层面核心业务稳定,但第一层面业务不一定具有永续盈利动能,甚至有一天会被淘汰。
但第二层面的业务需要第一层面支撑,或者说从第一层面延伸出来的新业务,并且未来具有成为第一层面业务的可能。
既然是新业务,就需要获取到新的用户、实现新的市场占有。新业务的开展需要制定新的实施计划,包括新团队、新费用计划、设定市场目标。
新业务更像再次创业,而团队成员就成了开拓者,可以理解为新的创业项目。但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拓展目标和费用增长的关系往往是冲突的,也就是说需要不断持续的提供资金,来推动新业务的落地。而这个过程凸显出第一层面核心业务的价值。
比如实体店为升维转型,需要在社区和社群板块建构体系,获取新流量,通过营销设计提高转化率、提高客单价,都是新的投入。又因为线上融合线下,线下实体店有必要在体验和数字化上进行升级,又会产生新的投入。
供应链渠道都很成熟,核心产品销售也比较稳定,但代理的品牌能否一直合作不可控,如果能找到新的替代品,或者在新的渠道实现销售,需要规划新的业务体系。
以上还不是第二层面的核心类型,对一些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项目而言,基于核心业务市场的新产品,才是真正的增长动力的新业务。
当然这些新业务都经过了前期的调研和测试。

03
第三层面,开创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时刻关注趋势并获取新知识
对围棋高手来说,都是走一步看好几步,这种远见和高度成就了最后的结果。很多伟大的企业,都是具有这种战略眼光的,比如巨头们都有研究院和顾问团。
不过普通创业者很难具有这样的能力,但关注大趋势,重视小趋势,在自己领域里或者未来的新领域,实现突破也是可以做到的。
创业缺少系统思维,第一层面就难做好。缺乏核心业务,第二层面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第三层面的未来业务从不关注和寻求,企业就做不长久,做不长久,创业失败几率大增,人生哪有那么多挥霍的时间。
事实上,这些未来的业务往往让人觉得不靠谱,或者是不是做的太早,一不小心成为先烈怎么办?
其实第三层面的未来业务,并不代表马上行动,那是第二层面的工作。而关注的重点是考察项目估价和转为实际业务的速度、可选项目数量以及回报大小和成功概率等,是不是一看好像这些业务都应该是资本关注的?
没错,再看看现在成功的头部行业,大部分都是第三层面的新业务。但现在不要去想成为哪个巨头那样的老板倒是必须的。但创业就是创造不可能。
当然,第三层面的待选或者关注项目,最好有多个,而不是只有一个,有一个待选项目很多人都具有这个能力。
企业成长和创业实现一般都需要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转型期,第三层面往往是企业在成熟期开始更多考虑的,并最终实现转型或者突破。而第一层面支撑着前三个阶段,第二层面支撑着中间两个阶段。
但三个层面又不是按时间排序的递延,而是同时并举才有其价值。
第三层面需要非常规思考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重要的是要有尝试的胆识和行动。

04
三层面法在现实中的价值
三层面法是一种企业设计战略实施规划的工具,是一种战略指引。对创业者而言,创业不是过家家和等明天,想要成功就要有长远的考量,这就是战略思维。我以前也写过关于长线思维的文章,大概是一个意思。
从历史来看,消失的柯达、摩托罗拉,曾经辉煌的诺基亚,光环渐失的微软,苟延残喘的索尼,都是战略误判的问题,多失败在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之间。
创业首要的是活下来,活下来和三层面法并不冲突,但创业也不能开始,就进入一个毫无机会快要完蛋的市场吧?比如宽带行业等。
近些年,增长是一直再提的词,三层面法是保持企业持续增长的基本逻辑,没有一个团队希望自己的项目短命,也不希望陷入国内企业寿命不长的漩涡。

最后,创业者都有自己的情况,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运气没有成功的可能。三层面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创业团队和项目,只要对自己有所启发,在创业中有所考虑,在行动中不断学习,在犹豫不决是慢下来,等一等、想一想,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