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垂直社交电商是什么意思,垂直创业社交媒体

写完《社交产品的本质是什么?一针捅破天理论管用吗?》那篇文章后,我基本上解释了社会化的本质,所以我继续思考社会化和电商的本质,继续寻找在变化中真正没有变化的东西。最后,我终于想明白,这篇文章是要拆解社会化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本质关系。

一,熟人关系与电商

微信业务是熟人和电商谈论最多的。微信业务的话题一直是最前沿的。很多人说阿里巴巴快死了,用户买东西都要从淘宝转到微信。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真的看到有电商品牌从微信崛起吗?但是,如果一个平台不能帮助一个品牌传播和塑造,就不能算是电商平台。

也就是最近微信在小范围内测试了一个功能,屏蔽在朋友圈发广告的朋友的一些信息。微信帮助用户根据大数据过滤掉好友发来的广告信息,让朋友圈更加纯粹,这也给微信业务泼了一盆冷水。朋友圈是一个封闭的熟人圈子。在这些关系链中,普通商品很难传播。比如你的一个朋友今天买了一双鞋发到朋友圈,你觉得不错,但是明天他买了一件你觉得不好的衣服,他就不买了。后天他又买了一条你觉得不好的裤子。也就是说,朋友圈里的这种熟人关系,能给普通品牌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一个新兴品牌不可能通过这样一个封闭的朋友圈大规模传播,只能通过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大规模传播的电商案例,类似于为事物收集好评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不是用户对某个品牌的忠诚,而是非理性的贪婪和不可持续。其次,如果你在朋友圈里发出苹果手机、小米手机这样的品牌产品,可以对周围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造成影响的不是你,而是品牌本身,他们多次轰炸朋友圈以外的每一个人。

所以朋友圈的封闭形式是强关系、弱影响,只能给电商带来长尾后端的小流量,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交电商要想成功,最终还是要回归弱关系强影响力的本质。微信如果想做电商,肯定不会在朋友圈,很可能借助H5的网页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如果这个平台还存在社交,那一定是陌生人关系,会像微博和淘宝的结合。

当然,我对社交电商的上述想法还是有疑问的。作为一个理性人,如果我要买一个东西为何需要去跟人社交?增加了我的购物成本吗?我要做的就是挑货查评论,仅此而已。社交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让我的决策更高效吗?

至于熟人社交电商,腾讯早就能做到。当时是QQ空间和pat做的搭配,现在是微信。不过腾讯并没有把QQ空间和pat绑在一起,因为腾讯可以看得很清楚,熟人社交电商关系强影响力弱,社交电商需要关系弱影响力强才能成功。

所以,没有开放式平台,光依靠朋友圈无法构成新兴电商品牌的海量传播,能在朋友圈传播的,只是抓住人性底层的贪婪,这是不可持续的,比如传销、集赞送物等等。如果社交电商成立,最终会回归开放,让原本的购物效率更高效。

二,兴趣社交与电商

我们来谈谈社交应用。我之前说过,我对社交感兴趣。本质上是以前PC时代的BBS,没有任何区别。以前叫‘IP’,现在叫‘日货’,以前叫‘版主’,现在叫‘运营’。

那么以前的兴趣论坛是怎么赚钱的呢?广告、百度联盟、谷歌联盟、阿里妈妈联盟、线下商家等合作。

那么现在社交应用是如何赚钱的呢?广告,还是广告,各种合作广告。赢利方式没有什么变化。

这里可能有人会反对社交可以直接进入电商。比如Hot Moms以前是和母婴社交,现在直接成立母婴商城,这是和电商社交最好的案例。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应该看到,用户聚集在这个APP里纯粹是为了一些利益进行交流,而不是为了购买你的产品进行交流。基本上,像Hot Mama Bang这样的应用只是给自己所有的原创广告位,将流量导入平台。但是垂直电商模式要做好,还是要靠电商,流量支持只是一部分。归根结底,用户是想社交而不是在这里买东西,所以这本质上还是只有电商和服务。

是渠道等一系列落地的相关能力,和社交没关系,和导流有关系。


所有具有可持续性价值的工具类APP的风口机会已经全部结束,但社交领域永远不受影响也不会结束,但兴趣社交要想变现依然只能依靠广告,而我最后的质疑是,是否某些社交APP的用户的价值目前都被过分高估与放大?


所以,兴趣社交本质变现上还是要依靠广告,和电商无关。


三,围绕产品的社交与电商


兴趣社交的用户只是围绕兴趣所以变现很难,但是当所有用户围绕的是某个产品,那就会爆发出极大的力量,而这样的模式才是最为值得投资的。国内找来找去,这种模式其实也就小米一家独树一帜。


早期的MIUI论坛的用户都是冲着MIUI这个安卓手机ROM而来,都在不断围绕着这个产品进行各种讨论,有着很庞大的积累,而小米随后推出手机自然也是顺水推舟。这是一种真正的参与感,用户都在真心希望这个产品越来越好,而不仅仅是跑到论坛上来向客服反馈问题。并且小米像一颗扎根互联网的大树,出现在任何地方,微博上有小米,某个手机论坛版块中有小米,QQ空间里有小米,QQ部落中有小米,百度贴吧中有小米......小米不放过任何一个平台,不放过任何一个用户参与讨论小米的地方,所以围绕产品的社交威力巨大,让用户购买自己的产品是轻而易举的。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对所有产品都适用,手机属于比较高频的又是科技类产品,所以可以很好的迭代升级,有话题。目前在这种模式上模仿的算是比较好的也就是极路由了,极路由也是可升级的科技类产品,但是频率不高,所以普通用户不会像对待手机那么狂热般一样对待路由器。


要满足小米这种模式,其实本质还是因为产品具有高度可迭代性,可变化,有话题衍生性。但是像传统的产品,比如可口可乐,肯德基这类偶尔推出一些新品以外就不会有太多变化,对于这类产品来说是不可能做成此类模式的,它们只能自己在微博和微信上成为一个输出内容的媒体,来寻求更多的曝光,这是营销。


所以,小米这种模式不是所有产品通用,只适合可迭代性比较强的产品,并且产品属性本身还需要一定的用户规模才能够把社交做起来,但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会是下一个资本所垂涎的翘楚。


四,红人与电商


红人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媒体,红人们必须持续输出新内容,用户是来看你输出的内容的,不是来买你产品的。而这一模式也决定了红人无法利用自身影响力来建立垂直电商,红人只可能利用自身影响力为商家做广告代言。


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一个红人明星仅仅通过自身影响力就把自身电商品牌做起来的,罗永浩微博大概有1100万粉丝,但是买锤子的用户截止2014年底也只有卖出12万部。还有崔健,韩庚也做定制手机,但是也没有卖出多少,这些其实都属于是明星纪念品,红人变现只能依赖广告代言,红人到电商的这种模式不可行。


所以,电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质量本身,红人代言只是营销手段,一种导流方式,红人影响力是不可能直接就将电商做成的。


结语:


一个电商产品到底能有多强就看有多少用户喜欢,就看拥有多强大的向心力,以及向心力的方向朝着哪边,这是核心。用户的向心力的方向如果是对着产品的,那这个产品就很有机会,如果用户的向心力方向是对着红人内容,对着话题讨论,那么这样的个人或组织只能用广告来实现流量的变现,和电商没有太大关系,各位轻易不要被“社群经济”这个名词玩坏了。


关于人文与科技,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shouxifayan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