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推行app风险控制,创业融资app风险控制

视觉中国供图

陈 姚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风投圈有句话叫“三亏七亏”,意思是投资风险投资的企业大约有70%会失败,最后只有30%会成功。但财务失败导致初创企业失败,是主要诱因,如创始团队分裂、后续研发不足等。那么,作为初创企业重要的金融资本来源,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融资陷阱呢?

企业估值中的讨价还价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估值是最重要的。通过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估值,既是对企业当前发展成果的社会经济认可,也是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价值的资金基础,更是未来获得更多支持和发展,最终实现创业成功的价值前提。在你和风投投资经理深入交谈过几次之后,对方的脸上开始露出一些满意的表情,最后开始表现出想要投资的具体意图。对比你的准确计算,你提出公司现阶段发展的资金需求为500万元,也就是说目前融资需求为500万元,并表示20%的股份将被释放。投资者也认同公司的财务规划,认为这个财务需求是可行的,并愿意不打折扣地投入500万元,进而提出“我们需要占20%的股份”。这个报价是合理的,对方看似很真诚,但不要以为这一轮融资在这个时候就成功了。其实VC的邀请已经隐含了讨价还价的意思。因为在正常情况下,VC给出的估值,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钱后估值。也就是说,估值以本轮融资到位后的股比为基础,VC将占据20%的股份。算算,也就是你公司融资后估值会达到2500万元。货币前估值一般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提出的。如果仅按照上述融资金额改为投资前估值,投资到位后公司实际估值将达到3000万元(2500万元加500万元),VC的股权比例仅为六分之一。因此,有必要弄清对方招商的确切含义。投资前估值和投资后估值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投资协议中。

此外,融资的必然结果是创始团队的股份会相对稀释,这会涉及到是否“完全稀释”所有潜在股份的问题,这也是创始人在公司估值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按照目前的管理,在融资交易完成之前,创业公司会选择一部分普通股作为员工期权池,其规模将对创业公司的融资估值产生实质性影响。对于VC来说,需要的是投资后估值所需的权益。如果创始人和投资者都想保持原有期权池的股份比例,那么实际上在融资时就需要增加期权池的股份。举个上面的例子,公司最初设计了20%的预留股权来激励员工,吸引未来的创业伙伴,创始团队占了剩下的80%股权。如果投资者希望投资后不要稀释20%的股权池,这样才能保证股权激励制度的后续可行性。那么,实际上投资者加期权池的份额将占45%,而投资后创始人团队的份额将只占55%,份额将被大大稀释。可以看出,如果所有的潜力股没有完全稀释,保留原有的期权池规模会削弱创始团队的权益。当然,如果创始团队在融资过程中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实力,也可以通过设置防止稀释的权利来保护创始团队的股权。

当心那些投机资本

目前,风险资本市场投资基金变得极其谨慎,初创企业获得真金白银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也催生了一些短期投机行为。比如某家电行业企业要求B轮投资。联系了几家风投后,都表示了不错的投资意愿,尤其是一家比较小的投资公司。进入投资条款谈判后,每一轮谈判都很好,基本上没有对融资需求的过度讨价还价。但是创始人明显觉得这个VC的谈判效率有点低,一笔小投资拖了很久。半年后,当创始人认为这笔投资肯定会落地时,投资人突然抛出了一个非常低的估值,但融资金额并没有打折。创始人按照这个估值计算后发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融资,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进一步市场化,扩大份额。但只要进行下一轮融资,由于进入成本极低,即使随便提价,基金也能快速套现。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最难的可能就是创始人团队了。融资后,未来可能会陷入恶意稀释自有股份

困境。因此创始人对这家基金的投资诚信和后期的跟随实践表示深度怀疑。还好这家企业的现金流情况还可以,有耐心苦练内功等待资本寒冬过去,最终也没有接受这个略带羞辱性质的估值。


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做人工智能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天使轮的时候通过各种关系,最后联系到了老家的一位投资“大佬”。这位大佬显然从来没有投资过这么前沿的科技行业,但只简单聊了聊就同意出资,投资条款也非常宽松。整个融资过程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以及条件之优惠,让学生创始团队简直不敢相信。然而,投资协议签订之后,却迟迟等不到“大佬”公司的打款,每次再去找人的时候这家公司就以各种理由推脱,翻来覆去的答复都是说“大佬”很看好你们、一定会投资,但是现在找钱有困难。时间一长,团队都以为这笔投资“凉了”,学生们只能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创业之旅,做出了产品原型,并得到了一家大VC的青睐。结果就在投资谈判之前,“大佬”公司的投资款突然到账了。最终这家学生企业还是吃了投资协议的亏,没有对融资时间条款作出详细准确的规定,只能任凭“大佬”赚了一笔横财。当然他们足够优秀,否则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导致后续股东拒绝投资。对此,笔者认为,虽然资本本身具有投资逐利的本质,但得有底线,也希望大学生创业时能够有效提防这类风险。


财务规划谨防投资“跳票”


《中国企业家》曾经报道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创业明星企业“青年菜君”的兴衰历程。2014年诞生的“青年菜君”,作为净菜配送O2O领域的曾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风光无限。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两年之后“青年菜君”就倒在了融资跳票的门槛上。在天使轮获得创业工场等投资机构的支持之后,创业启动过程虽然艰难但还是相当顺利,项目还得到了央视的曝光机会。当时,适逢双创浪潮席卷而来,各类资金包括一些热钱都在加速进入创业领域,创始团队没有把融资问题看做是创业的障碍。


在“拒绝”了很多投资机会之后,团队选择了“一个某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投资,协议也签了”。之后这家政府引导基金完成了尽调,大家满心以为这笔投资已经板上钉钉,因此完全按照融资即将到位设计了当时的财务规划。2016年资本寒冬到来之时,他们却在做“升级改造前置仓、重构物流组织结构、优化供应链弹性”,在投入的路上持续“狂奔”。但投资资金却迟迟不见到位,创始团队只能眼看着原本10个月够用的账面资金,8个月就花完了。老股东借来的钱花完,甚至上述政府引导基金的合伙人给予的过桥贷款也花完了,结果那笔投资直到公司清盘也一直都没有等来。我还深刻的记得,《中国企业家》杂志这篇报道的题目是《从爆红到谢幕 这家明星创业公司只犯了一个错误》。可惜的是,创业就是这样,确实就是经不起犯一个错误。


创业融资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风险,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完,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给青年创业者带来一些提醒。在涉及投资和公司财务这些核心业务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面对关键时刻和关键条款切不可意气用事、心血来潮,要随时请教专家、律师和老师,有听取批评意见的勇气和胸怀。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